正文 第14章 香肉誘惑(1 / 3)

豬肉部位分類及食用方法

豬肉除去頭、蹄、尾外,一般分為以下14個部位:

◎血脖 即耳後至肩胛骨前頸肉,呈條形,肥瘦相間,韌性強。適於做香酥肉、叉燒肉、肉餡等。

◎鷹嘴 位於血脖後、前腿骨上部的一塊方形肉。肉質細嫩,前半部適於做酥肉,切肉絲、肉片,後半部適於做櫻桃肉、過油肉、炸肉段、溜炒菜等。

◎哈利巴 位於前腿扇形骨上的肉(包著扇形骨),質老筋多。適於燜、燉、醬、紅燒等。

◎裏脊 又稱小裏脊。位於腰子到分水骨之間的一長條肉,一頭稍細,肉色發紅。這塊肉是豬瘦肉中最嫩的一塊,適於溜、炒、炸、煎等。

◎通脊 又稱外脊。位於脊椎骨外與脊椎骨平行的一長條肉。肉色發白,肉質細嫩。適於滑溜、軟炸及製蓉泥等。

◎底板肉 後腿下部,緊貼臀部肉皮的一塊長方形肉,一端厚,一端薄,肉質較老。適於做鍋包肉、清醬肉和切肉絲等。

◎三岔 位於胯骨與椎骨之間的一塊三角形肉,肉質比較嫩。適於做溜、炒菜及切肉絲、肉片等。

◎臀尖 緊貼臀坐上的肉,淺紅色,肉質細嫩。適於做肉丁、肉段及切肉絲、肉片等。

◎拳頭肉 又稱榔頭肉。包著後腿棒子骨的瘦肉,圓形似拳頭,肉質細嫩。適於切肉絲、肉片和做炸、溜菜等。

◎黃瓜肉 緊靠底板肉的一條長圓形肉,形似黃瓜,質地較老。比較適於切肉絲。

◎腰窩 後腿上部前端與肚襠之間的一塊肉,肥瘦相連,肉層較薄。適於燉、燜、炒等。

◎羅脊肉 連著豬板油的一圈瘦肉,外麵包一層脂皮。適於燉、燜或製餡。

◎五花肉 位於前腿後、後腿前的腰排肉,肥瘦相間呈五花三層狀,肋條部分稱為上五花,又叫硬肋,沒有肋條部分稱為下五花,又叫軟肋。上五花適於片白肉,下五花適於燉、燜及製餡。

◎肘子 南方稱蹄膀,即腿肉。結締組織多,質地硬韌,適於醬、燜、煮等。

牛肉部位分類及食用方法

牛肉除頭、尾、蹄及下肢以外,分為16個部位。

◎脖頭 即牛頸肉。肉絲橫順不規則,韌性強。適於製餡。

◎短腦 在扇形骨上方,前邊連著脖頭肉,層次多,間有脂膜。適於製餡。

◎上腦 位於短腦後邊,脊骨兩側,外層紅白相間,韌性較強,裏層色紅如裏脊,質地較嫩。適於溜、炒和製餡。

◎哈利巴 包著扇形骨的肉,外麵包著一層堅硬的筋膜,裏麵筋肉相連,結締組織多。適於燉、燜等。

◎腱子肉 即前後腿肉。前腿肉稱前腱,後腿肉稱後腱,筋肉相間呈花形。適於燉、燜、醬等。

◎胸口 兩前腿中間胸脯肉,一麵是脂肪,一麵是紅色精肉,纖維粗。適於溜、扒、燒等。

◎肋條 位於肋條骨上的肉,肉層較薄,質地較嫩。適於清蒸、清燉及製餡。

◎弓扣 即腹部肚皮上的肉。筋多肉少韌性大,彈性強。適於清燉。

◎腰窩 兩條後腿前,緊靠弓扣後的腹肉。筋肉相連,適於燒、燉等。

◎外脊 上腦後部脊骨兩側的肉。肉質細嫩,可切片、丁、絲,適於溜、炒、炸、烹、爆等。

◎裏脊 脊骨裏麵的一條瘦肉。肉質細嫩,適於滑炒、滑溜、軟炸等。

◎榔頭肉 包著後腿骨的肉,形如榔頭。肉質較嫩,是切肉絲的好原料,適於溜、炒、炸、烹等。

◎底板肉 兩側臀部上的長方形肉。上部肉質較嫩,下部連著黃瓜肉,肉質較老,適於做鍋包肉。

◎三岔肉 又稱米龍。臀部上側靠近腰椎的肉。肉質細嫩,適於溜、炒、炸、烹等。

◎黃瓜肉 連著底板肉的長圓形肉。肉質較老,適於焦溜、炸、烹等。

◎仔蓋 即臀尖上的肉。肉質細嫩,宜切丁、片、絲,適於滑炒、醬爆等。

羊肉部位分類及食用方法

按照烹調的需要,羊除頭、蹄以外,一般可分為以下13個部位:

◎脖頸 即脖頸肉。質地老,筋多,韌性大。適於燒、燉及製餡。

◎上腦 位於脖頸後、脊骨兩側、肋條前。質地較嫩,適於溜、炒、氽等。

◎肋條 即連著肋骨的肉。外覆一層薄膜,肥瘦混合,質地鬆軟。適於扒、燒、燜和製餡等。

◎哈利巴 包著前腿上端棒子骨的肉。筋肉相連,質地較老,適於燉、燜、燒等。

◎外脊 脊骨兩側的肉。纖維細短,質地軟嫩。適於溜、炒、煎、爆等。

◎胸口 脖頸下、兩前腿間。肥多瘦少,無筋。適於燒、燜、扒等。

◎裏脊 緊靠脊骨後側的小長肉。纖維細長,質地軟嫩。適於溜、炒、炸、煎等。

◎三岔 脊椎骨後端,羊尾前端。有一層夾筋,肥瘦各半。適於炒、爆等。

◎磨襠 即尾下臀部上的肉。質地鬆軟,適於爆、炒、炸、烤等。

◎黃瓜條 磨襠前端,三岔下端。質地較老,適於炸、爆等。

◎腰窩 後腹部,後腿前。肥瘦夾雜,有筋膜。適於燉、扒等。

◎腱子 前後腿上的瘦肉。前腿上的稱前錘子,後腿上的稱腱子。肉中夾筋,筋肉相連,適於醬製。

◎羊尾 綿羊尾全是脂肪,肥嫩濃香,膻味較重,適於炸和拔絲。

去除羊肉的膻味4方法

蘿卜去膻法。將洗淨的蘿卜切厚片,再紮上幾個洞,然後和羊肉同煮10分鍾,撈出羊肉再進行烹調,可除去膻味。

米醋去膻法。把羊肉切塊放入水鍋中加點米醋500克羊肉加500毫升水、25毫升醋煮沸10分鍾撈出,再進行烹調就沒有膻味了。

綠豆去膻法。每500克羊肉放入5克綠豆,煮沸10分鍾後,將水和綠豆去掉,羊肉膻味即無。

甘蔗去膻法。煮羊肉時,每500克羊肉放100克甘蔗,可除去羊肉的膻味,且可增加鮮味。

咖喱去膻法。烹製羊肉加適量的咖喱粉,成菜沒有膻味。

燉肉時中途不宜加涼水

在燉肉過程中,若發現湯水少了,切不可中途加入冷水。這是因為肉內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脂肪,若在燉煮過程中,突然加入冷水,湯水的溫度驟然發生變化,致使蛋白質和脂肪迅速凝固,肉表麵的空隙也會急劇收縮,再煮就不易軟爛。而且湯的鮮味也會大大降低。所以一開始放湯時就要掌握好湯汁的量,既不可過多,也不可過少。多則肉味不濃,少則中途必然加水,影響味道。若中途必須加水的話,可加開水。

同樣道理,熬骨頭湯時中途也不宜加冷水。骨頭中含有磷、鈣,微火燉煮時,骨骼組織疏鬆,磷、鈣溶在湯內,增加了湯內的養分。若是中途加了冷水,會使骨骼空隙收縮,影響營養成分滲出,減少湯的鮮味。

怎樣吃驢肉

驢肉是我國北方人所喜愛的肉食品,我國民間曆來有“天上的龍肉,地上的驢肉”之說,意思是驢肉為味道鮮美的肉類,視為肉中上品。驢肉也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肉類,所含蛋白質是畜類肉中含量最高的,而且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無機鹽,含維生素E和鐵、鋅、銅等元素較多。驢肉性涼味甘,具有補氣養血、滋陰壯陽、安神去煩等功效,對體弱勞損、氣血不足和心煩者有療效。

驢皮是熬製阿膠的主要原料,中醫認為,阿膠是滋補強壯劑,有補血、滋陰、養肝、益氣、止血、清肺、調經、潤燥、定喘等功效,適用於虛弱貧血、產後血虧、麵色萎黃、咽幹津少、便秘等症狀。對平素體質虛弱、畏寒、易感冒的人來說,服用阿膠可改善體質,增強抵抗力。

驢肉可做蒸餃,也可做五香醬驢肉。用精鹽、味精、雞粉、料酒、辣椒粉、鬆肉粉醃漬後,可製成烤驢肉串。

鍋包肉的烹飪技巧

鍋包肉,在飯店中又有“女士菜”之稱。因為它有外焦裏嫩的口感,又甜又酸有鹹香的口味贏得了婦幼們的喜歡。在家庭中如何做得像飯店做的那樣好吃呢?

首先是選料。正宗的鍋包肉是選用豬底板肉,因為這塊肉纖維粗肉質較老,又香又有咬勁。頂刀切割正好是三角形大片。鍋包肉的配菜是蔥薑絲、香菜段,缺一不可。原料切好後即開始掛糊、油炸。掛糊要用事先泡好的澱粉,用沉澱中較幹的部分,放到肉片上以後用手抓勻,使每片肉都掛滿、掛勻,但掛得不要太厚。然後用五六成熱油炸,下勺時要用雙手將肉片抻開,待糊已凝固挺實,用漏勺將其全部撈出,待油溫升至七八成熱時,再將其全部投入油內,炸成白裏透紅的顏色(白色透出紅斑點)即撈出。然後,勺內放入底油燒熱,放入番茄醬煸炒,添適量清湯,加上蔥薑絲、糖、鹽、料酒,調成甜酸口味,急速將炸好的肉片放裏,撒上香菜段,翻炒裝盤。這個階段的關鍵是速度快,肉片在勺內停留的時間要短,否則會失去外焦裏嫩的質感,過去的鍋包肉是用醬油、糖、醋調味。近年來,都普遍改用了番茄醬。有的原料改用了豬裏脊肉。

溜肉段的烹飪技巧

溜肉段是焦溜菜中的代表菜,它的質量標準是外焦裏嫩,明油亮芡,口味鹹鮮。原料要選用豬臀尖、拳頭肉、三岔肉、鷹嘴肉,切成4厘米長、1.5厘米寬、1.5厘米厚的條,掛的澱粉糊要比鍋包肉稍厚一些。配料用少許胡蘿卜片、洋蔥片、黃瓜片或青椒塊,再配上蔥花、薑末、蒜片。其製作程序是:掛糊油炸調製芡計,翻勺掛芡汁。油炸時要采取兩次炸法,即油溫達五六成熱時,將掛好糊的肉段逐一下入油內,待炸挺實已熟時撈出,待油溫升高至六七成熱時,再將肉段放入油內炸成焦脆時撈出,將油倒出。勺內放少許底油,用蔥、薑、蒜熗鍋,放配料煸炒,添湯,加醬油、精鹽、味精調好口味,用濕澱粉勾芡,急速將炸好的肉段放入,翻勺,見芡汁已都包裹住肉段,加點明油翻勺盛出。這個階段動作要迅速、連貫。如果翻勺和盛出的時間如果稍一延長肉段就要回軟,失去了焦脆的質感。

如果能較熟練地掌握上述製法,加上青椒塊就成為“青椒肉段”;改成用糖、醋、醬油調成的甜酸汁,就成為“糖醋肉段”;用糖、醋、鹽調成甜酸汁,再加鮮菠蘿塊,就成為“菠蘿肉段”。

再進一步講,如能熟練地掌握溜肉段的製法,同樣也能做出“溜魚段”、“溜蝦段”,因為它們隻是掛糊不一樣。“溜魚段”、“溜蝦段”掛的是全蛋糊。

溜肝尖的烹飪技巧

動物的肝髒質地細嫩,為了保證“溜肝尖”鮮嫩的質感,要十分注意上漿、滑油、調製芡汁這3道工序。首先將豬肝洗淨,頂刀切成薄厚很均勻的片,裝入碗內,加上一些稀薄的濕澱粉抓勻。配料切少許胡蘿卜片、青椒片,再切點蔥、薑、蒜末。然後在碗內調製味汁,方法是:取一小碗放入少許清湯,加上醬油、精鹽、料酒、味精和濕澱粉調均勻。

一切準備就緒開始坐勺操作。這時需要注意的是勺要光滑,火要旺。勺內加入油燒到七八成熱時,將上漿的豬肝投入油內,急速用筷子劃散,見變色即倒出。勺內留底油燒熱,用蔥、薑、蒜熗鍋,放配料煸炒幾下,隨後將豬肝倒入,烹醋,翻炒,再將調味汁倒入,急速翻炒,淋明油,裝盤。上述幾項要動作連貫,一氣嗬成。此菜製汁的方法屬於烹汁法。如果能很好地掌握了這種方法,製作“溜肉片”、“溜雞片”、“溜白肚”、“溜兩樣”等都能運用自如。

如果掌握不好烹汁亦可采取臥汁的方法。但是,要注意劃好的肝尖在鹵汁內停留時間不宜過長,防止豬肝老韌。家庭製作此菜也可采取用水焯燙豬肝的方法,以保證豬肝的鮮嫩。

扣肉的烹飪方法

“扣肉”是東北地區結婚宴席四大件之一。在家庭中逢年過節烹製一款能增加喜慶氣氛。

“扣肉”就是將蒸好的肉翻扣在盤內,再澆上芡汁之意。那麼,在翻扣之前就有一個熟製加工過程:選帶皮的豬五花肉,將皮麵刮淨,切成12厘米寬的大塊,放入水鍋內焯透撈出,再換水煮到用筷子能刺透肉皮時,撈出投涼,用幹淨毛巾擦幹皮麵,抹上一層糖色或蜂蜜,風幹20分鍾。然後,鍋內放入約250毫升熟油燒到八九成熱,將肉皮朝下放入鍋內,蓋上鍋蓋,炸約40秒鍾,見皮麵已呈虎皮色海綿狀時取出,切成07厘米厚的大片,皮朝下整齊地碼入大碗內,添上湯,加醬油、蔥薑塊和幾粒花椒、大料,上屜用旺火蒸30分鍾取出。

以上就是“扣肉”的先期熟製過程。臨上桌之前,將“扣肉”的湯潷入大勺內,揀出蔥薑、花椒、大料等,將肉翻扣在大盤內,然後將湯燒開調好口味,用濕澱粉勾芡,澆在肉麵上即可。

這種“扣肉”的熟製過程用泡好的梅菜墊底,就成為“梅菜扣肉”;每片肉中間夾上炒熟擀碎的糯米,就成為“粉蒸肉”;再用荷葉墊底蒸或包起蒸,就成為“荷葉粉蒸肉”。其變化多樣,可靈活掌握。無論做哪種“扣肉”,蒸得一定要達到酥爛、入口即化的程度,否則口味再好也前功盡棄。

紅燒肉的烹飪方法

紅燒肉,也稱紅燜肉、燉肉,飯店裏叫做燉壇肉。就是將帶皮的豬五花肉切成方塊,經過焯水、走紅,再加調味料燉熟。如能很好地掌握了紅燒肉的製法,照此烹製紅燜雞塊、紅燜鴨塊等則輕而易舉。

做紅燒肉的原料要選擇豬胸口部位的五花肉,經泡洗刮淨皮麵,切成2.5~3厘米見方的塊,放入水鍋內焯透撈出,控淨水。勺內放入少許豆油,加入白糖熬成糖色,將焯好的肉塊放裏煸炒上色,添湯,加蔥、薑塊、花椒、大料、桂皮、醬油、精鹽、味精等,大火燒開後轉入小火燉爛。

製作此菜要注意3個關鍵。一個是選料,二是“走紅”,三是調味。選料為什麼選豬胸口肉呢?因為,隻有這塊肉是肥瘦相間的五花三層肉,其他部位都較差。走紅時必須用油熬糖,糖色借油的熱度才能使肉快速煸炒上色。調味料除用蔥、薑、花椒、大料、桂皮以外,要適量加酒(白酒、黃酒皆可)增加肉的香氣。條件方便時再加些香葉、豆蔻或白芷味道會更好。

番茄燒牛肉的製作方法

1.牛肉去筋皮,切成不規則的菱形塊,用開水焯過;番茄洗淨切塊。

2.炒鍋上火放油燒熱,入大料稍炸,再入蔥、薑末煸出香味後,烹料酒,入醬油,再用清湯煮片刻後,撈出大料加入牛肉塊(放中間),周圍碼放番茄,再加入各種調料,煨至主配料熟爛入味,汁收盡後,加水澱粉,再淋入香油,出鍋盛入盤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