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原作品改寫成什麼形式是根據改寫要求而定的。不同的改寫要求,對原作品的處理方法也是不一樣的。如從人物的角度改寫,就要把原作中以事為主改成以人為主;從情節的角度改寫,就要把原作中的情節作為主要改寫對象,突出情節的作用;從描寫環境的角度改寫,就要從原作中的環境入手,突出體現環境在表現人或事方麵的作用。改寫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改變體裁:把詩歌改寫成記敘文;改變表達方式:把敘述改寫成描寫,把說明改成敘述等;改變語言:把文言文改成白話文,把韻文改成散文;改變結構:把倒敘改為順敘;改變人稱:把第一人稱改為第三人稱,把第三人稱改為第一人稱等。
改寫後的文章題目要根據改寫要求而定。如把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改寫成一篇記事的記敘文,題目可改為《月夜思鄉》,要改寫成寫人的記敘文,題目可寫成《旅居客店的遊子》等。
請看示例:
把杜甫的《石壕吏》改寫成500字左右的記敘文。
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分析:這是一首敘事詩。通過作者夜宿石壕村的見聞,刻畫了鄉吏的凶狠殘暴,揭露了戰亂給老百姓帶來的災難。除了把詩歌改寫成記敘文外,並沒有別的要求,所以,原文是突出人物表現的,改寫也應尊重原作的意思,也以表現人物為主。題目以原文題目為好。
改寫:
石壕吏
夕陽西下,黑夜將臨。陣陣寒風吹得杜甫渾身發冷,遙望遠處,炊煙籠罩著一個小村莊。他加快腳步,前邊那個村也許是今天晚上唯一的投宿地點。
村口,一個石碑,上書“石壕村”三個大字。村中的房舍疏疏落落。杜甫敲響了村口第一家的屋門。好半天,門終於開了。開門的是一個年邁的老婦,她身後還有一個老頭用審視的目光打量著來客。杜甫說明了來意,老夫婦熱情地接待了他。飯後把他讓進了隔壁的小屋。
夜半,一陣嘈雜的腳步聲驚醒了困睡中的杜甫。接著是猛烈的打門聲和粗野的吆喝聲。黑暗中一個身影從後院越牆而過。破舊的房門慢慢地打開了,老婦的眼前是鄉吏和幾個身著盔甲的士兵。
“你家老頭兒呢?”鄉吏吼道。士兵就往屋裏闖,老婦用手攔住門:“屋裏沒人,沒人啦。”說著就失聲痛哭起來。那哭聲在深夜裏顯得格外淒涼,其中夾雜著老婦的訴說:“我三個兒子都去參加保衛鄴城的戰鬥。前幾天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大哥二哥都戰死了。唉!活著的人是那麼的艱難,還不如死了的得到了永遠的解脫。”這時屋裏傳來小孩的哭聲,鄉吏聽到,於是往屋裏闖。老婦苦苦相攔:“家裏實在沒有人啦,隻有一個小孫子。因為孩子太小,他母親才沒去戰場,可家裏窮得衣不蔽體,不能出來給官人請安,請官人原諒。你們真的缺人,老婦雖然年邁力衰,還是願意跟你們去的。現在就走,還誤不了做早飯呢。”
夜,又恢複了死一般的寂靜。屋裏的抽泣透過薄薄的牆壁,傳得很遠很遠。
第二天清晨,杜甫上路了,他與老翁緊緊握手告別。已經很遠了,杜甫一扭頭,老翁仍然站在門口,似一尊石像目送著他。這篇文章如果改用第一人稱來寫,把“杜甫”和“他”換成“我”就可以了。
什麼是續寫?
接著別人作品寫,
要靠想象來完成。
原文內容是基礎,
續寫內容是補充。
原文主題不能變,
語言風格也前定。
發展原文的情節,
故事變得更完整。
續寫指對已完成或未完成的文字作品的繼續寫作。原文是續寫的依據和基礎;續寫是對原文的發展和補充,但不改變原文的主題、表達形式和語言風格。續寫是原文情節合乎情理的延伸。要使續寫與原作品基本保持一致,需反複閱讀原文,吃透原文,揣摩原文的主題思想和中心內容,然後展開想象或聯想,才能達到預期目的。
請看例文:
根據下文開頭,展開想象,續寫下文。不得超過600字,並且根據全文的中心內容自擬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