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1 / 2)

1.我國水資源概況

降水(包括雨、雪、冰雹、霰等)是水資源的補給來源,一個國家或地區水資源豐富還是匱乏,主要取決於降水。降水量的數據是根據按一定要求布置在各地的雨量站用特定的器具觀測計算而來的。中國全國多年平均年降水總量為61900億m3,換算成深度為648mm。此一數量,遠比全球平均的年降水量1130mm要小,比世界陸地的多年平均年降水量800mm要小,也不及亞洲的同類值740mm。按照我國降水量多少的情況,可以把全國分為以下五個大區。

(1)多水區。多水區是指年降水量大於1600mm的地區。大致分布在我國東部沿海、華南沿海、雲南的西部、西藏的東南部、台灣的中部一帶。

(2)濕潤區。濕潤區是指年降水量在800~1600mm之間的地區。大致上包括秦嶺、淮河以南、長江中、下遊、雲、貴、川和廣西地區一帶。

(3)半濕潤區。半濕潤區是指年降水量在400~800mm之間的地區。包括黃、淮、海平原地區、陝西、山西和我國東北的大部、四川西部、西藏的東部地區。

(4)半幹旱區。半幹旱區是指年降水量在200~400mm之間的地區。包括我國東北的西部、內蒙、寧夏、甘肅和新疆的西、北部地區。

(5)幹旱區。幹旱區是指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的地區。包括內蒙、寧夏、甘肅的沙漠,青海的柴達木盆地,新疆的塔裏木、準噶爾盆地等地區。

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m3,居世界第六位。與世界其他國家比較,中國的水資源大致有以下五方麵特點:

(1)人均、單位麵積耕地占有量少。中國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為2220m3(按1997年人口計算),相當於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與德國、印度相近,僅相當於日本的1/2,美國的1/4,原蘇聯的1/12,巴西的1/20,加拿大的1/44。按耕地計算,中國耕地單位麵積占有水資源量也不多,約合每公頃土地28500m3。

(2)地區分布與人口、土地、經濟的布局不適應。中國水資源量的地區分布不均勻。浙閩台諸河、珠江、西南諸河單位麵積水資源量最豐富,大致呈現出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的趨勢,這是與降水量的分布相一致的。

我國北方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2/5,但水資源占有量不足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5,南方人口占全國的3/5,而水資源總量為全國的4/5。

北方人均水資源擁有量為1127m3,僅為南方人均的1/3。在全國人均水量不足1000m3的10個省區中,北方即占了8個,而且主要集中在華北。華北地區人口稠密,其人口占全國的26%,但水資源量僅占全國的6%,人均水量僅為556m3,不足全國人均的1/4。

北方耕地麵積占全國耕地麵積的3/5,而水資源量僅占全國的1/5。相反,南方耕地麵積占全國的2/5,而水資源量卻占全國的4/5。南方每公頃耕地水量28695m3,而北方隻有9645m3,前者是後者的3倍。

(3)逐月水量時間分配不均衡。降水集中在夏秋雨季,甚至多到成災地步,而冬春季少雨,往往與農事活動不相適應,出現“春旱”、“卡脖子旱”等。

(4)曆年水量不穩定。曆年水量絕不相同,水量多的年份來水與水量少的年份來水,有時可以相差10倍,而且並不是豐水、平水、枯水交替出現。在黃河的曆史上曾出現連續11年(1922-1932)的幹旱,連續9年(1943-1951)的豐水。

(5)多數河水含沙量較高。黃河平均含沙量為37kg/m3,海河為10kg/m3,遼河為5kg/m3,長江為1.2kg/m3。在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其數值更高。許多河流已遭到不同程度的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