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帝國由來(3 / 3)

法國駐俄國公使在給本國皇帝的彙報信中也談到:“波蘭人在‘季米特裏一世’(後來在莫斯科被殺)死後,抬出來另一個季米特裏,以便有一個首領,作為實現自己陰謀的借口,硬說這是第一個季米特裏,他們否認他的死。這還不算,他們還要‘季米特裏一世’的妻子(桑多米爾省長的女兒)和他舉行婚禮,條件是:等到他登上沙皇寶座時,開始丈夫的權利。‘季米特裏一世’覬覦皇位和冒險事業的法律根據,和這一個季米特裏是同樣的:他是波蘭人最適用的工具,他們利用莫斯科人之間關於推選他們的大公為皇帝而發生的內訌,實現自己的陰謀,以便從中取利,目前正在混水摸魚。”

1608年6月,偽季米特裏二世的軍隊兵臨莫斯科城下,在離莫斯科17公裏的高地圖希諾村紮營,偽季米特裏因此有“圖希諾沙皇”之稱。1610年7月17日,沙皇瓦西裏·叔伊斯基在莫斯科城內大貴族的逼迫下退位,政權轉歸領主杜馬。波蘭國王西吉孟特三世也趁機公開率領軍隊進攻俄國,1610年7月在莫斯科城內的大貴族的配合下,波蘭軍隊占領了莫斯科,波蘭國王西吉孟特三世準備自立為沙皇。

波蘭人的入侵激起俄國上下的反對。下諾夫哥羅德商人庫茨馬·米寧號召寧可“典妻質女”,“以便把莫斯科從波蘭人和異教徒手中解放出來”。他將自己的財產捐獻了1/3,並且提議工商業者將他們的財產捐獻1/5,用於武裝軍隊。他建立了“全國會議”,並以農民遊擊隊為基礎建立了國民義勇軍,由德米特裏·波紮爾斯基擔任國民義勇軍總司令。這兩個人成為俄國曆史上抗擊外敵入侵的民族英雄,至今在莫斯科紅場上還矗立著米寧和波紮爾斯基的塑像。

國民義勇軍從下諾夫哥羅德出發,沿途受到人民的熱烈擁護。1612年8月底,國民義勇軍的主力開到莫斯科城下,與波蘭軍隊展開肉搏戰,波蘭軍隊退守城內。1612年10月26日,國民義勇軍攻入了莫斯科,經過在克林姆林宮前的一次戰鬥,波蘭軍隊宣布投降,被外國占領2年多的俄國首都——莫斯科終於解放了。

1613年1月,全俄縉紳會議在莫斯科克裏姆林宮聖母升天大教堂開幕,50個城市派出了自己的代表,各等級代表總數為700人之多。大會首先否決了由波蘭國王和瑞典國王擔任俄國沙皇的提議。最後提名米哈伊爾·費多羅維奇·羅曼諾夫為沙皇候選人。米哈伊爾與“膽小鬼沙皇”沙皇費多爾(1584-1598年在位)有姻親關係,而且他的父親費多爾·尼基弟奇·羅曼諾夫(費拉列特長老)曾經是宮中顯貴,後來被戈多諾夫流放。1613年2月27日,米哈伊爾·費多羅維奇·羅曼諾夫在克裏姆林宮正式加冕為沙皇,從此開始了300餘年的羅曼諾夫家族皇朝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