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改變外交策略(1 / 2)

與土耳其締造和約,組織反瑞典聯盟,這是17世紀末刻不容緩的兩件互有聯係的大事。彼得的主要的注意力放在這兩件大事上。

沙皇親自掌握對外政策,在外交實踐中作一些新的嚐試。他繞過使節政廳,直接同丹麥特使亨斯舉行會談。丹麥特使是為了締造反瑞典盟約於1698年來莫斯科的。沙皇不急不忙地同丹麥特使進行談判,在取得卡爾洛維茨會議結果的消息之前,遲遲不同丹麥締造盟約。可是在卡爾洛維茨締結的不是和約,而是短期的停戰協定。因此在同丹麥簽訂的條約中,彼得承擔的義務,是在同土耳其締結和約或者長期停戰協定之後,再參與對瑞典的戰爭。為了與土耳其締結和約,沙皇派杜馬書記葉美良·伊凡諾維奇·烏克拉英采夫出使君士坦丁堡,並規定他不走傳統的旱路,而乘坐軍艦循海路前往土京。這是沃茲尼岑給彼得獻的計。沙皇采納了這個建議,而且大大地擴大了這個建議所說的規模:特使乘坐的軍艦應由沃羅涅什艦隊護航,浩浩蕩蕩開往刻赤。

1699年8月5日,一支由十艘大軍艦組成的支艦隊在亞速港起錨,開往刻赤。分艦隊形式上由海軍上將費多爾·阿列克謝耶維奇·戈洛文率領,實際上是彼得統率。以烏克拉英采夫為首的使節團乘坐的是“堡壘號”戰艦。一個參加這次外交活動的人記下了土耳其人看到俄國艦隊在刻赤下錨時又驚又懼的情景:“從土耳其人的臉上可以看到他們因為裝備精良的艦隊而引起的恐懼;好不容易才使土耳其人相信,這些軍艦是在俄國建造,艦上的海員全是俄國人。”

刻赤的土耳其當局說什麼也不同意俄國使節乘坐軍艦繼續前進,他們用海濤洶湧,航行困難為借口,企圖唬人,但是彼得堅持自己的意見:“堡壘號”繼續向帝都¨的航向前進,並且鳴禮炮向土耳其人宣布俄國海軍艦隊的誕生。示威大獲全勝,艦隊是烏克拉英采夫勝利完成使命的後盾。

彼得同分艦隊一起返航亞速城,然後北上回到莫斯科。兩個外交使團在首都等著他,它們的目的截然不同:卡爾洛維奇將軍代表奧古斯特二世的利益訪問俄國,希望締結反瑞典同盟;瑞典使團的意圖恰恰相反,它想強使俄國同意與瑞典簽訂一個永久和約。

展開了一場錯綜複雜的外交遊戲。目標之一是背著瑞典使團,同薩克森選帝侯和丹麥國王的代表暗中進行談判。為了麻痹瑞典使團的警惕性,特為它舉行盛大的歡迎會,彼得接見來使,給了該使團表麵上的榮譽和重視。談判結果,簽訂了從前擬訂的俄瑞條約。

在外務部門領導人同瑞典使團舉行正式談判的同時,彼得親自出馬,同薩克森和丹麥兩國使節進行秘密談判。三方利益一致,會談進展神速,三國結盟指日可待。1699年11月11日,俄國同薩克森選帝侯奧古斯特二世結成同盟。雙方決定:“一旦戰爭爆發,兩國即共同與多行不義之瑞典王國決一勝負。”俄國在這個戰爭中要達到的目的是收複波羅的海沿岸的俄國領土(伊若爾地區)和卡累利阿。約定奧古斯特於1699年內開始軍事行動,彼得則在與土耳其締結和約之後參戰。為了加速在君士坦丁堡的談判,彼得特派急使給烏克拉英采夫送去一份補充指令:如果土耳其人堅持收回第聶伯河上的四個城市(即卡爾洛維茨會議上引起爭執的四個城市),可予同意。沙皇要求他的外交使者說:“總之,此事應盡快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