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緬希科夫到達彼列沃洛奇那後,立即稟報彼得,有16295名瑞典官兵做了降俘。沙皇隨即下令舍烈麥捷夫:“望你立即給我們送來500匹馬和大車,以便將繳獲的敵軍武器和裝具運往我輜重隊。”
瑞典軍隊怎麼啦?為什麼在它的行動中失去了從前的那種自信心呢?為什麼這支由著名將領統率、打過近60次勝仗的軍隊的殘餘部分竟落得臨陣脫逃而不以為恥的地步呢?難道查理和他的軍隊已經失去了果敢精神嗎?
不應當從瑞軍陣營而應當從俄軍陣營中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瑞典軍隊和它的統帥還是像從前那個樣子:士兵們仍然相信他們的國王是救星,國王本人更是連想也不曾想過會有什麼軍隊能戰勝瑞典軍隊。那麼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發生了變化的是俄國軍隊。以前,主動權操在瑞典人手裏,現在,它已轉移到俄國人手裏。以前,查理十二世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對手,現在,是按彼得一世的意誌行事。參加波爾塔瓦戰役的弗拉季米爾、特維爾、梁讚、尼熱哥羅德、沃羅涅什、沃洛戈德等省的農民,長年累月肩負著沉重的勞動,他們通過了由納爾瓦到波爾塔瓦的道路。保衛家鄉,抗擊外來侵略者的思想激發著俄羅斯軍人建立功勳和自我犧牲的精神。
瑞軍殘部在彼列沃洛奇那的被俘使彼得得以宣布:“譽滿全球”的瑞典軍隊,已不複存在,“除隨國王越過第聶伯河逃命的數百人外,無一人逃出俄軍手掌”。
沙皇稱波爾塔瓦的勝利為世界上空前的大捷,它給他帶來了許多愉快的忙碌。在那短促的一夜裏,他隻休息了很少一會兒,剩下的時間,他審閱報告,編製“戰報”,發布詔諭。被俘和傷亡的敵軍人數統計出來了,自己一方的損失核實了,敵軍的戰旗和軍旗、大炮和炮車、馬匹和槍支等勝利品清點完畢了。根據戰利品判斷,瑞典軍隊無論在戰旗和軍旗方麵,還是在冷兵器和輕火器方麵都不短缺。瑞典人短缺的隻是大炮炮彈和火藥。在波爾塔瓦一役中,俄軍動用的大炮為102門,瑞典人卻隻有39門。戰爭時期投產的新興企業為俄軍炮兵取得優勢地位提供了可靠的保證:臼炮、榴彈炮和火炮的炮筒上鑄有奧洛涅茨、烏拉爾、圖拉等地的工廠的商標。
彼得急於擴大戰果,給敵人以新的打擊。這一次打擊的目標是波羅的海沿岸各城堡的瑞典守軍。他想以此迫使頑固的瑞典國王接受和談。沙皇已經準備了一份新的進軍計劃,他的整個心思都放在未來的工作上。還沒有給波爾塔瓦戰役參加者發獎;緬希科夫也還不知道升任他為元帥的消息,外務部門的領導人加夫裏爾·伊凡諾維奇·戈洛夫金還沒有就任外務院。院長,如何紀念這一輝煌勝利的措施還沒有確定下來,彼得就著手在籌劃新的遠征了。7月8日,他通知奧古斯特二世說:“為了實現我們的共同利益,我們將率領我們全軍人馬於本月中開往波蘭,我們的騎兵隊伍將於7月9日先期開往該地。”他把進軍計劃告訴海軍上將阿普拉克辛時說:“上天開恩”,能拿下維堡就好了,但沙皇又判斷,邊境的荒涼和“其他種種不便”會迫使俄軍把此役推遲到冬季裏去。不過對雷維爾城,應將它“包圍起來,然後,靠上帝保佑,進而取之”。
彼得論功行賞,大獎諸將領,有的晉級升官,有的賜封領地,有的頒發獎章,與此同時,他也沒有忽略參戰的官兵,分別給他們增發一至六個月的薪餉。為了嘉獎波爾塔瓦會戰參加者,彼得采取一個新的措施:每人發給一枚紀念章。士兵得的是銀質紀念章,軍官得的是金質紀念章。紀念章的正麵刻有彼得的半身像,反麵則是步兵在波爾塔瓦作戰的情景,刻有“波爾塔瓦戰役紀念章”等字樣。
最後,沙皇還打算建造一些紀念性的建築物來紀念這次勝利。會戰後兩個星期,他下令寺院管理政廳在會戰現場建立一座男修道院,一座石砌的教堂和一座紀念碑,“以資永久紀念這一輝煌勝利”。紀念碑要修成這個樣兒:“在教堂前建一石料錐體形紀念碑,碑麵用黃銅鑄造一尊騎在馬上的成年英雄,人像的下方是用最好的藝術手法描繪的戰鬥場麵。錐體形紀念碑的其他各平麵,均鑲上銅板,板上鐫刻瑞典國王入侵烏克蘭後的全部活動的說明詞,以及關於此役的收獲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