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國家西方化1(3 / 3)

瑞典全權代表的讓步絕非因為許諾的賄賂所致——格爾茨每走一步都要由查理十二世批準,正像布留斯和奧斯特曼的行為要由彼得一世批準一樣。現在,連頑固的國王也終於恍然大悟:瑞典已無可挽回地失去了自己在波羅的海的領地,而且同俄國繼續打下去不會有好結果。

談判正向著理想的結局進展。彼得於1718年9月寫道:“我們夜以繼日地努力工作,我們的希望正在於此。”但是由於全然無法逆料的情況的出現,這個希望落空了:在挪威的腓特烈漢姆包圍戰中,查理十二世被人殺害,繼承王位的是他的幼妹烏耳裏卡·埃累沃諾臘。國王一死,瑞典新政府的外交方針隨即發生了急劇的轉變。女王的左右企圖用複雜的外交遊戲來改變同俄國的和約條件,他們企圖同俄國的盟國舉行單獨談判,滿足他們的領土欲望,從而把俄國孤立起來。女王和她的擁戴者們對英國寄予很大的希望,他們想從英國取得海軍和經濟的援助。

回斯德哥爾摩請示工作的格爾茨,在國王去世的消息剛傳到首都,他就被捕投入監獄。這年3月,格爾茨被斬首。在行刑前,他吩咐在他的棺材上寫上一句拉丁文的題詞:Mors regis,fides in regem est mors mea(國王死了,忠於國王,所以我也死了)。瑞典政府派了一個新的全權代表參加和談。他遲遲不去亞蘭,因此一直拖到1719年5月才恢複談判,這顯然是想爭取時間,另有打算。烏耳裏卡·埃累沃諾臘拒絕承認查理十二世已經同意的領土讓步,並提出了彼得顯然不能接受的要求:不僅把芬蘭,還要把裏夫蘭和愛沙蘭歸還瑞典。

彼得耐心地等待談判的結束。在談判進行期間,從1718年至1719年上半年,他停止了軍事行動。但是,當他確信等待不出什麼結果來的時候,他派奧斯特曼到斯德哥爾摩去,向女王發出警告:如果亞蘭會談不歡而散,俄國就隻好用武力來謀求和平了。為了加強這一威脅,沙皇派了一支艦隊,滿載登陸部隊向瑞典海岸開發。他親手擬訂了突入敵方土地的大膽的作戰計劃,並且親自參加了這次作戰。這是北方戰爭中有彼得直接參加的最後一次戰役。登陸部隊遵照他的意見登陸,未遇抵抗:“像在海上一樣,在進入靠近海岸的岩島時,我們也沒有見到一個敵人。”《新聞報》上一再向讀者報道登陸部隊的勝利戰績:搗毀了工業企業、礦場、居民點,虜獲了大量戰利品。瑞軍潰不成軍,不戰而走,遠遠地逃到瑞典腹地去了。瑞典首都陷入一片驚慌,首都四郊出現了哥薩克騎兵偵察隊。根據瑞方請求,彼得於1719年8月下令停止軍事行動。正如《新聞報》所說,他以這道命令表示了他對締結和約的誠意。

不過,與此同時,沙皇早已得到確實的情報:瑞典代表團蓄意拖延談判,他們時而提出無法接受的要求,時而以等待斯德哥爾摩的指示為借口,一連幾個星期不出席會議。因此沙皇於8月21日詔諭自己在亞蘭的全權代表:“我命令你們,在接到此令後,再在和會上停留一周。”詔諭規定,恢複談判後,如瑞方不自量力,一味堅持不合理的要求,布留斯和奧斯特曼即可退出會談。談判於1719年9月中斷。先是瑞典代表,隨後俄國全權代表也離開了亞蘭群島。

瑞典中斷談判,打的是什麼主意呢?它所指望的不會是它自己的兵力。它在陸上和海上的軍事力量已大大削弱,根本談不上舉行軍事進攻。它所指望的是英國,因為英國對俄國在波羅的海上的勢力日趨鞏固抱有敵意。1719年8月底,瑞典同英國締結同盟條約。英國企圖根據這個盟約插手瑞俄和談,迫使俄國締結不利於自己的和約。

諾裏斯率領的英國分艦隊開進了波羅的海水域。其目的是恫嚇沙皇,伺機背信棄義地攻擊並消滅俄國艦隊。但彼得已及時采取了預防措施。俄國艦隊完成在瑞典沿岸的登陸戰之後,已經穩妥地隱蔽在海灣中,並受到海岸炮兵保護。秋季裏,諾裏斯的分艦隊撤離了波羅的海。沙皇沒有屈服於恫嚇和挑釁,他堅決地說:“我們絕不屈服於任何威脅,我們絕不接受不平等的和約,無論情況如何,我們將繼續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