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一月:成為最受尊敬的企業(1)(1 / 3)

1月1日

企業做大是責任的做大

任何企業的發展都是在做大和做強兩個維度上拓展。在做大做強的過程中,露出水麵的“冰山”是生產規模、市場規模在擴大,實際上是責任在擴大,責任有多大市場就有多大。做強的是境界,有多高的境界,就有多大的發展空間。

——摘自2010年10月金誌國在稻盛和夫論壇上的發言

背景分析

在中國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第一輪競爭中,中國企業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創造了發展奇跡。但是,中國企業的平均生命卻隻有三到五年,眾多中國企業中具有百年曆史、能夠基業長青的企業少之又少,在快速成長起來的企業中也難見真正的世界500強。這些現象引發我們對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靠的是什麼、中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到底在哪裏等一係列深層次問題的思考。解決了這些問題,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如何突破成長瓶頸的問題也就會迎刃而解。

為什麼中國企業平均的壽命是三到五年?為什麼中國企業在成長當中都會不斷遭遇成長的壓力和瓶頸又難以突破?為什麼中國品牌做大的時候,往往就是走向死亡的時候?這一切的為什麼,讓青島啤酒公司(以下簡稱青啤)反思,難道僅僅是在經營之“術”上有問題嗎?通過研究金誌國和他率領的青啤團隊,我們發現,如果沒有很好的經營之“道”來支撐,就看不見企業成長的空間,也找不到成長的方法。

在責任維度上,生存階段,企業能夠做到利己不損人;成長階段,企業就要利己利人,不但考慮到利己,還要利人。當企業走向成熟的時候,就要先利人後利己。想辦法讓我們所有供應鏈上的夥伴都能夠成長,都能夠賺錢,企業再去賺錢、成長。

這是一種境界,從一個個人的價值觀,到一個團隊的價值觀,再到一個組織的價值觀,甚至到一個社會的價值觀,是逐步升級的。但是如果企業家在創建企業的時候,不創造這樣一個空間去追求,走到哪一步算哪一步,企業永遠到不了永續、健康那一步。責任也是如此,企業做大的過程,不是資本的放大,完全是責任的放大。

行動指南

企業做大,是責任的做大。對消費者的責任、對員工的責任、對合作夥伴的責任、對整個社會的責任,這是推動企業持續不斷發展的不竭動力。

1月2日

偉大企業的“三維商道”樂途

企業,同樣也經過這樣一個三維的立體空間,在這個三維立體空間裏,理念境界是高度,責任胸懷是寬度,而能力是強度。高度和寬度這兩個維度,決定了你的心性,就是要修心。強度這個維度,是提高我們的能力,就要修身。如果把國學和商道結合起來,我認為企業家在打造商業帝國的時候,要經過修心和修身這樣一個艱苦的過程,才能夠實現我們的夢想。

——摘自2010年10月金誌國在稻盛和夫論壇上的發言

背景分析

企業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忽視社會資本、自然資本對企業成長的貢獻,僅僅追求所謂的股東利益、股東價值最大化,追求對經濟資本、人力資本的回報,而忽略了社會資本和自然資本的貢獻,甚至以破壞環境為代價,換取自己的短期利益。這一現代社會企業界常有的通病,必須根治。

在金誌國的“三維商道”模型中,我們發現:

橫向責任擴張和縱向境界提升分為四個過程。伴隨企業的成長過程,企業家也被賦予了不同的使命,從一個利己不損人的個體戶到最終“修煉”成“商佛”。當然,過程中要經曆艱苦磨煉乃至鳳凰涅槃般的重生。

在生存階段,做事情是要對自己負責,但同時不能損害別人的利益,即要把握“利己不損人”的原則,這種境界叫做自愛。在成長階段,做事情要靠團隊,大家像兄弟姐妹一樣親愛,依靠團隊的力量共同推動事業前進,這時要把握的原則是“利己利人”。也就是說在利己的同時,還要想到能為別人做些什麼,能給別人帶來什麼回報。在成熟階段,責任擴張到對整個公司、對全體員工的負責,境界提升到友愛,此時的原則是“利人利己”,即先支持和鼓勵別人成功,再來換取自己的成功。在成功階段,需將境界提升到大愛,責任也就相應擴張到社會責任,這時做事的原則是“利人”,釋放大愛而不求回報,此時的企業家也由原來的商業企業家提升為社會企業家或者說是“商佛”,成為商業文明和信仰的化身。

行動指南

“成長之痛”是企業在發展壯大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問題,隻要在“三維商道”的立體空間裏修心、修身,就一定能夠突破成長瓶頸,提高心性、拓展經營、實現商業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