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指南
市場經濟就是誠信經濟,無信不立,商譽為王。
1月19日
造福社會,也是造福企業
強烈的社會公益感、責任感可以為一家企業積累超越物質財富的聲望,贏得廣泛讚賞、普遍尊重。“造福社會”不僅是從道德層麵提出來的,它對青啤自身的成長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摘自2005年3月金誌國接受張翼采訪的談話
背景分析
青啤的文化手冊在闡釋企業宗旨時用了三句話:以人為本、團隊合作、造福社會。
作為一個經濟組織,青啤緣何將“造福社會”列為企業宗旨加以尊崇?金誌國如此解讀這一企業宗旨:“青啤一定是要追求經濟效益的,但是一家隻顧埋頭賺錢的企業,難以贏得公眾的信賴和喜愛。幾乎所有的世界級公司都把社會責任的履行作為公司生存與發展的歸宿。”美國IBM公司把“取之於社會,回饋社會、造福人類”作為一貫奉行的原則。
“中國企業通過30年改革開放富裕起來了,但是富裕起來的中國企業多數時候不受國民尊重。為什麼?因為富而不貴,中國的商人和企業沒有做到貴,在遵守遊戲規則、踐履社會責任方麵做得遠遠不夠。”金誌國說。
行動指南
中國企業到了思維反轉的關鍵時刻:從利潤最大化的單向思維模式轉化為兼顧社會效益的多元模式,在思想、行動上作好踐行社會責任的精神與物質準備。
1月22日
“好心有好報”的樸素環境觀
不要追究自己為保護環境做了多少好事。為什麼非要在今天得到回報?完全不需要,哪怕我們這一代得不到回報,子孫後代也會享受到的,要基於這樣一種理念去保護環境。這是我們追求和提倡的理念,它需要靠製度和流程約束。青啤的環境觀是“好心有好報”,為了建設一個充滿生機和希望的和諧社會,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積極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致力於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設,為子孫後代留下充足的發展條件和發展空間。
——摘自金誌國在青啤企業文化建設現場會上的講話
背景分析
誕生於1903年的青啤是國內碩果僅存的百年品牌之一,也是1993年起中國第一家海外上市公司,這家企業的環境觀非常的樸素——“好心有好報”。
“好心有好報”環境觀的基本內涵是:企業與生態環境的雙向互動,企業與社會環境的互動,有付出一定會有回報。在發展循環經濟事業上作出應有的貢獻是青啤永恒的奮鬥主題。基於這種環境觀,青啤在2008年編製了《青島啤酒環保手冊》,這本手冊促使環境管理體係建設、製度流程建設、相關的法律法規、循環經濟各項指標和內部最佳實踐交流等內容在青啤內部傳播,成為青啤環保管理工作的綱領性、指導性文件。
在青啤沒有廢物,他們把別人眼中不起眼的廢舊物資用最優的資源配置方式,創造了增值。
這些年來,青啤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如麥根、酵母泥、二氧化碳等副產品全部回收資源化利用。
以水為例,對啤酒行業來說,水是最珍貴的資源。水資源枯竭是當今人類麵臨的重大挑戰之一。因此,無論從企業自身發展,還是從企業對社會的責任來看,嚴格、科學的水資源管理都是必需的。與之相對應的是,青啤的產量年年上升,總用水量和單位耗水量卻逐年下降。
行動指南
倡導兼顧生態文明,並以價值創造為導向的企業績效文化。在物質愈益豐裕的當下,樹立並喚起經濟美德,是對生態環保的深度思考與極度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