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十月:合適的人幹合適的事(2)(3 / 3)

一名普通的新員工隻有接受相關技能培訓之後才能上崗,如果業績做得好,會升職為主管、經理,每到一個職等都要接受相應的培訓,拿到“廠級職業資格認證”才可以上崗。青啤的人才梯隊,每個層級每個職等,都是要接受培訓的,都要取得“職業資格認證”。

此外,青啤的人員升遷、崗位設置,絕大部分已經實現了市場化、自主化隨需配置,並為基層員工、骨幹人員提供彰顯個人自主抉擇、雙向選擇的行政職務、專業管理職位的職場晉升雙通道。

企業若想獲取長久的生命力,靠的不僅僅是“長個子”的有形資本,更重要的是依靠“長腦子”的無形資本。因此金誌國冀望通過完善機製,實現合理的內部人才流動,將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將知識資源轉化為知識資本。

行動指南

通過人與事的優化配置與有機組合,實現人本管理、事得其人、人盡其用,每個人都能得到提升。

10月19日

“誰有能力誰留下”

進行組織改革的時候,必然會麵臨人情世故的考驗。在青島這麼個小圈子裏,很多社會關係、內部情感自然而然地交融在一起。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對我來說,要通過安排、設計一套機製來解決。比如說為了解決能上能下的問題,我們實行全員競聘上崗,有能力的自然脫穎而出。這樣就變成是機製在安排你,找我這個總裁也沒用。

——摘自2007年8月金誌國接受青島電視台記者采訪的談話

背景分析

對於青啤這樣的老牌國有企業來說,能在1996年便毅然決然地實行全員競聘製,且以決絕之心向著最為敏感的人事體製果斷“開刀”,實在需要太多的勇氣和膽略。

“競爭上崗的改革在青啤的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它不僅標誌著青啤開始營造一個能讓人才充分施展抱負的企業平台,更標誌著青啤市場意識的覺醒,標誌著青啤開始從幾十年計劃經濟時代的陰影和桎梏中解脫出來。”

時至今日,全員競聘製早已成為青啤約定俗成、集體遵從的既定製度,直麵每一場組織變革,青啤人更加從容、更加理性、更加感恩。

行動指南

以安置當事人為目的還是以公司未來利益為導向,這是評判因人設事、因事擇人原則孰優孰劣的基本標準。

10月22日

高適應性團隊的五種力量

新一屆董事會要立誌“隻作好的決策,不局限於是否可行”,另外,董事會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培養一個具有高適應性的經營管理團隊,鍛造這個團隊的五種力量。

——摘自金誌國在青啤第六屆董事會記者見麵會上的發言

背景分析

2008年,金誌國主張高效團隊應具備以下五種力量:

一是基於未來的洞察力。金誌國要求經營管理團隊要看透未來三年,“因為青啤依然處於轉型期,很多的不確定因素將不斷湧現,突發性事件難以預估”。

二是基於戰略的實施力。金誌國要求經營團隊和決策團隊,能夠很好地製定戰略、應用戰略。

三是基於組織的協作力。“我們麵臨的是多條供應鏈的複合競爭時代,組織的結構能力,更是跨組織邊界的結構能力,將是實現未來競爭的關鍵的組織保證。”金誌國說。

四是基於管理的控製力。現代競爭的不確定性和複雜性,時刻考驗著青啤的精英團隊、決策團隊、管理團隊的風險管控能力。

五是基於經營的創新力。在同質化的“紅海”競爭過程中,運用現代化的理念和管理手段,現代化的管理方法與工具,在“紅海”中不斷發現、不斷創造“藍海”的能力,將支撐著青啤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