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令人斷腸的《鬆花江上》,將“九·一八”後進入關內的東北人那種背井離鄉的苦痛及盼望回到家鄉的心情反映得淋漓盡致。
在那成千上萬湧入關內的東北人中,有不少是在東北有頭有臉的人物——東北國民外交協會會長、奉天基督教青年會總幹事閻寶航、遼寧省商務會會長金哲忱、遼寧工會聯合會會長盧廣績、遼寧省國民常識促進會會長車向忱、遼寧省農會會長高崇民。這些人到了北平以後,先後來到了張學良為接待東北來北平人員特開的、位於北平刑部大街的奉天會館。
奉天會館裏的人們雖然沒有像其它百姓一樣流落街頭,但他們的心情卻與那些平民百姓是一樣的。他們去找張學良,但得到的回答不過是“聽從中央指示”和“依靠國聯”以及要“忍辱負重、顧全大局”而已。
張學良這樣的回答使他們感到很失望。他們紛紛表示:蔣介石不抵抗,我們應該表明態度,特別是我們東北人民,不應緘默。於是,在“九·一八”槍聲剛剛響過9天之後,“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這一自發的民眾團體,未經任何人的批準在北平奉天會館宣告成立了。出席成立大會的五百多人個個義憤滿腔,從不輕彈的男兒淚、名流們輕易不出口的“媽拉巴子”和一張張因過分激動而漲紅的臉充斥了整個會場……
在這次大會上被選為執行委員會常委的閻寶航、高崇民、盧廣績、車向忱、杜重遠、霍維周、熊飛、王化一、彭振國等9人,用東北話說都是“茬子”。
首席常委閻寶航,字玉衡。1895年4月6日生於海城縣小高麗房村一個貧苦農家。因家裏窮,他很小就開始給有錢人放豬,到14歲時還沒有上學。但他卻有很強的求知欲,常常在空閑時到村裏的私塾窗外旁聽,並能根據旁聽到的知識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他的聰明好學感動了那位好心的老師,他認為閻寶航將來肯定是個“人物”,於是破例允許他免費入學。
後來事實果然證明了那位私塾先生的先見之明,閻寶航不但在學業上很有成就——先是考入了奉天高級師範學校,後又留學於英國愛丁堡大學,而且積極參加那些事關國家社稷的社會政治活動——在奉天讀書時,他是學校裏反袁鬥爭的核心人物;後來又創辦奉天貧兒院、組織德育演講、提倡新文化運動、出版發行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罪行的《常識半月刊》、出任遼寧省拒毒聯合會會長,在太平洋國際學會第三次會議上揭露日本企圖滅亡中國的《田中奏折》……現在,值此國難當頭之際,閻寶航勇敢地承擔起了組織東北民眾抗日救國的重任。
高崇民,名建國,1891年生於奉天開原縣一個名叫靠山屯的小村子裏。1909年,他從奉天省立農業學校畢業,1911年在奉天加入同盟會,1914年考取了開原縣公費赴日留學生,入日本明治大學政治經濟係學習。袁世凱稱帝後,高崇民回國參加倒袁運動。1919年,他畢業回國在北平《正言報》當編輯。高崇民雖然在日本留過學,但他並不親日。1922年,他在東三省民治促進會工作時,曾發表文章強烈反對日本續租旅大,因此他被省長王永江驅逐出境。當日本人強行在東北的臨江設立分領事館的時候,他和其它愛國人士一起,召開大會,敦促當局同日交涉,聲援臨江人民的反日鬥爭。正因如此,高崇民上了日本人的黑名單,“九·一八”事變時,日本人一進沈陽城就要抓他。
日後被稱為“革命知識分子的典範”的杜重遠沒有出席救國會成立大會,卻被在場的人們推選為執委會常委。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杜重遠在人們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杜重遠,原名乾學,1897年生於吉林懷德縣大鳳凰嶺屯的一個窮人家裏。和許多窮人家的孩子一樣,他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學業。1923年,他從日本東京高等工業學校畢業回國,懷著實業救國的夢想,開始創辦他的肇新窯業公司。由於他經營有方,沒幾年的工夫,他的企業就有了很大的發展,他自己也成了遠近聞名的“大款”,還當上了奉天總商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