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一片漆黑。而那隻快樂的蝴蝶,卻在我的心頭灑滿陽光。
資料來源:張誌國.別趕走你肩上的蝴蝶.人民教育,2005(34).
http://www.lib.ecnu.edu.cn/jcjyqb/20053content.htm.
問題與思考
1.你如何理解生命與教育的關係?
2.生命教育的真正內涵是什麼?
2.說說個人本位目的觀和社會本位目的觀之間的異同。
4.從生命教育的視角看教育,你讀出了什麼?
5.試從辯證唯物主義觀分析生命教育的本質。
案例分析
教育是一個既古老又常談常新的話題,教育在完善個體、傳承文明、改造社會生活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是教育的主體,隻要有人的存在、社會的存在,教育就有其存在的必要。生命是教育的基點和載體,教育是生命成長和發展的途徑,教育目的應是通過教育活動,引導人探尋生命的意義,追求生命價值的完滿實現。
在這個案例中,蝴蝶代表著學生,是一個生命的存在。“我”在放飛蝴蝶的刹那之間突然看到了學生的夢想,懊悔後的反思使“我”體會到了快樂,一種關愛生命的快樂,這就是教育中的生命教育。作為教師,我們要以一顆愛護的心去看待我們的學生,去看待這些生命個體。
生命是教育的根本,教育離開了生命就不成為教育。教育是直麵生命、關懷生命的活動。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人有生命,能夠探尋生命的意義,提升生命的質量,實現生命的價值,而教育是幫助人實現這一目的的重要途徑。
相關原理
1.生命與教育
生命是獨特的,具有不可逆性,人同其他有生命的個體的本質區別就在於“人是一個探求意義的生命存在,意義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根本特征和最終依據,而教育能夠促進、實現人對生命意義的追求”(楊甜甜.從生命教育的視角解讀教育目的\[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8):56—57.)。
教育隻存在於有生命的人類當中,教育對於每一個生命個體發展的作用也是獨特的。傳統教育把學生當作知識的接受者來看待,教育教學就是單向的知識授受。社會發展到今天,“教育正在越出曆史悠久的傳統教育所規定的界限。它正逐漸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擴展到它的真正領域——整個人的各個方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僅僅是授與受、訓與練的機械運作關係,而是處於生成過程中有情有感的獨立自主的人,帶著自己的主觀意誌相互交往於教育過程中。正是因為他們各具特色的個性和發展的多樣可能性,才使教育過程充滿了生命活力。因此,我們呼籲教育要看到人,要把學生當作一個完整的生命個體來看待,強調教育要促進受教育者身心各個方麵主動和諧地發展。教育要向生活世界回歸,回到教育的本真狀態,而不要一直迷失在所謂的科學知識世界裏。教育家葉瀾曾說:“教育除了鮮明的社會性之外,還有鮮明的生命性。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學思考的原點。在一定意義上,教育是直麵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
2.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就是以生命為本體的教育,生命在教育活動中的湧現是鮮活的、動態的、永恒的。教育以生命的發展為本真,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過程以及教育結果等都要關注生命,體現生命的律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導人認識生命的意義,發現生命的價值,體驗生命的多姿多彩。這樣,人在教育活動中就成為一個能夠積極主動建構自己生命曆程的體驗者、生長者和發展者。教育被賦予生命的意義,成為生命的一部分。
隻重視知識的教育,在哲學起點上的失誤導致了實踐過程中的缺失,這樣的教育雖然也提人的發展,但其前提假設是隻要有知識,便會有發展,知識越多發展得就越充分。實踐結果是學生學的知識越多,越感到迷茫。因為他們成了知識的容器,缺乏思索、探究和創新的能力,缺乏應對生活的正確態度和必要能力,體驗不到教育對生命個體的滋養,致使一些人擁有大量知識卻不會生活,或者說不會更好地生活,他們看不到生活的意義,體驗不到生命的律動,活不出生命的多姿多彩。
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教育的無奈。由於對科學理性及科學實證主義的盲目崇拜,人成了“工具人”,教育成為知識傳遞的載體,無所謂培養人的情感、意誌、精神等,更別提教育要密切聯係生活,關注生命的湧動、發展和實現。然而作為以人為對象的教育,必須看到人是一個生命的存在體,具有高度的積極主動性。知識並不是教育的惟一內容,更不是教育的終極目的,教育的終極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的發展,讓人有尊嚴、有價值,體現人之為人的獨特存在。我們還必須看到,“人永遠不會變成一個成人,他的生存是一個無止境的完善過程和學習過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點主要就是由於他的未完成性”,所以,我們不要奢望短暫的學校教育能把人類所積累的一切知識教給學生,學校教育應該關注學生生命的成長,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給學生生活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理念。
3.從生命教育的視角解讀教育目的
人在進行教育活動時,總是受某種教育目的的引導和調控。離開了教育目的空談教育就猶如無源之水、空中樓閣,會使教育失去持久的活力和深厚的根基。所以,教育目的是教育的一個核心問題,也是教育的本質所在。長期以來,在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上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個人本位目的觀
個人本位目的觀主要指教育目的指向個體需要、個體發展,強調發展個體的自然本性,關注個體價值及個體生活的幸福完滿。這種教育目的觀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的智者學派,其代表人物普羅泰格拉有句名言:“人是萬物存在的尺度。”(轉引自朱德全,易連雲.教育學概論.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109.)
(2)社會本位目的觀
社會本位目的觀主要指教育目的指向社會需要、社會發展,強調社會對個體的統一、整合,關注社會價值及社會的穩定和進步。這種教育目的觀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的柏拉圖和我國戰國時期的荀子。
(3)辯證唯物主義觀
根據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教育目的是一種主觀的、存在於人的觀念上的東西,它可以隨著人的主觀意誌而發生變化”。“有多少種不同的社會、曆史階段和意識形態,在教育方麵就能做出多少種選擇。有多少種想像的和想要的未來,就能做出多少種選擇”。教育目的屬於意識形態範疇,對教育目的的認識應該緊密地與社會發展和教育自身的發展相結合,與時俱進,不斷賦予教育目的以新的含義和內容。
(4)生命教育觀(楊甜甜.從生命教育的視角解讀教育目的\[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8):56—57.)
從生命教育的視角來看,教育目的應該是通過教育活動,使受教育者敬畏生命的獨特存在,探尋生命的意義,提升生命的質量,實現生命的價值。這樣的教育目的界說兼顧了社會本位和個人本位,消除了二者的對立。因為通過生命教育,培養受教育者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個體會不斷地權衡與社會的關係,追求有價值的人生和有意義的生活,從而努力探求和實現自我生命的價值,進而通過自我價值的實現達到服務社會的目的,這是一個從個人角度出發進而服務社會、融入社會的有機統一過程。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為本的教育,從生命教育的視角來解讀教育目的,生命成為教育的載體,教育是生命存在的形式,教育更真切地關注和珍視生命,為生命而教育。
案例10聽聽烏龜的意見
格洛麗亞·斯坦姆,是一位女權主義運動的領導者兼作家。成名後,有一次在史密斯大學演講時,她給聽眾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次,在蜿蜒的康涅狄格河畔,我發現了一隻巨大的烏龜,它趴在一段路的護堤上。它顯然是從河裏爬出,經過很長一段土路才來到了這個地方。當時它還在繼續向前爬,我想它隨時都有被汽車軋死的危險。
同是地球上的生物,我覺得幫助它責無旁貸。於是我走上前,連拉帶拽,總算把這隻大烏龜拽回岸邊。在拽的過程中,烏龜非常憤怒,不時回過頭咬我。當我正要把烏龜推回河裏時,帶領我考察的地理學教授走過來,對我說:“你知道,為了在路邊的泥裏產卵,這隻烏龜可能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才爬上公路,結果你要把它推回河裏。”
聽了教授的話,我懊惱極了。不過,在後來的歲月裏,我發現那次經曆是我人生中最生動的一課。它時刻提醒我不要犯主觀臆斷的錯誤。不管你是激進的還是保守的,在做事關“烏龜”的決斷時,都不要忘記先聽聽烏龜自己的意見。
資料來源:樊彩雲.聽聽烏龜的意見\[J\].班主任,2006(10):40.
問題與思考
1.學生意見是否應該尊重?
2.如何才能做到尊重學生的意見?
3.教育目的的實現與尊重學生的關係如何?
4.分析教師尊重學生的具體表現。
5.請描述你是如何尊重學生的不同意見的。
案例分析
義務教育要麵向全體學生,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實現人人不同方麵得到不同的優勢發展。如何做到既麵向全體,又能針對個體,促進學生得到自己應有的發展?作為教師首先應該了解學生、理解學生,特別是要充分尊重自己的學生。“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一種鮮明的形象寫照,每個人的知識、見解、經驗和信念不同,看待同一事物的認識角度、思維方式不同,獲得的認識也不相同。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是最好的教育手段,一個不懂得尊重學生的老師,永遠成不了好老師。尊重學生必須從細微處做起——尊重學生的意見、看法、感受、人格和尊嚴,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和差異性,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相關原理
“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要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尊重他們的人格、獨特性和差異性,同時更要讚賞每一位學生,使他們在尊重和讚賞中,感受到主體的尊嚴,感受到心靈成長的幸福,達到學生自主和自由發展的目的。
1.尊重學生學習的自主選擇
傳統的教學是老師一統天下,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教師是信息的輸出者,學生是接受信息的容器。新課程下的教學,教師應把學生看做是生動活潑的有獨立人格尊嚴的人。每個學生因智力、性格、知識和思想基礎不同,所受外部環境影響、家庭教育不同,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學習方式。如果課堂上強製學生用一種方法或者依照老師的願望“遵命學習”,那會事倍功半。要想提高學習效率,就必須尊重學生學習方法的自主選擇,因此,我們要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獲取知識。
2.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差異性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內在感受,都有自己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即學生有著獨特的個性。這種獨特性也意味著差異性,不同的學生學習同一內容的學習速度、所需的時間及所需的幫助不盡相同。我們不僅要認識學生的差異,而且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差異不僅是教育的基礎,也是學生發展的前提,應視為一種財富而珍惜開發,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發展。
3.尊重且讚賞學生
每個學生都有特定的權利和尊嚴,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他們有自己的人格。教師必須尊重學生鮮活的生命存在,必須承認學生作為“人”的價值,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更要讚賞每一位學生。於永正老師說:“教師走進課堂之前,要準備一百頂高帽子,上課的時候,隨時戴在學生的頭上——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的內需”。(轉引自張素平.要尊重學生更要讚賞學生\[J\].當代教育科學,2004(16):47.)學生在老師的善待、讚賞下,會感動,學習的積極性也就高漲。讚賞每一位學生的愛好專長;讚賞每一位學生極其微小的成績;讚賞每一位學生對老師的超越;讚賞每一位學生對權威的挑戰。使學生在讚賞中感受到自主的尊嚴,增強學習的自信心,感受到獨特存在的價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悅,調動他們潛在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善於尋找尊重、讚賞學生的切入點,使尊重、讚賞做到恰如其分,既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又使學生不時品嚐到成功的快樂,使他們在快樂和幸福中成長。
4.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對於同樣的課堂教學內容,也應該關注差異性和選擇性,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為此,就要求教學課程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將豐富的現實情境引入課堂,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解答策略,促進同伴間的合作與交流,在合作與交流中促進學生的共同提高。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這種資源不僅對他本人的成長起重要作用,而且對於夥伴也是一種資源,夥伴可以從他那裏獲得知識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