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原理
1.心靈教育的內涵
什麼是心靈教育?首先要明確“教育”的原意,從詞源學上看,英語“education”源於拉丁語“educere”,有“引導、引出、撫育、自身生成”的含義,德語“Erziehung”有“引導、喚醒”的意思。再看看先哲的認識,柏拉圖說:“教育乃是人的心靈的轉向。”德國著名學者雅斯貝爾斯也認為,“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青一代),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誌行為的規範,並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青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並啟迪自由天性”。還有學者認為,“教育是基於人與人的交流而發生的人的精神世界的逐漸開放,逐漸生長,是基於人的交往之上的精神的生長、生成,是人與人的交往,不是人與機器的交往,學生不是容器或工具”。
可見,“教育”是“引導”下“交往”中的“生成”。教育的真正內涵,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技術和專業的訓練,更是對兒童“內在能力”的展開,是基於兒童“生活世界”的對兒童“生命世界”的關照。基於此,心靈教育應包括以下涵義:心靈教育作為人對人的心理活動,是一個“以心育心”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心靈的溝通過程,是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成長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單純依靠外力,由外部刺激向內部意識的“傳授”、“教導”、“訓練”,而是由內部意識向外部動作的轉化過程,是對生命現象、人類生存、人類社會以及自我的感悟,是對自身發展中遇到的困惑、煩惱的釋放,是對生活、學習和人際關係上產生的各種實際問題的解決,這種感悟、釋放與解決,正是學生個體在與教師對話、與同伴對話、與家長對話、與活動對象對話等各種“對話”過程和情境中不斷孕育的,是在團體的協助下,審視自己的內心,反思自我的成長,思考學習,思考人生,推動自我發展的過程。
2.心靈教育的終極目標
心靈教育是遵循學生心理發展規律,重視個體心理發展中的自組織現象,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過程設計成無障礙的“綠色通道”,其時空排序,都以悄悄的對話展開,以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自主生成為終極目標。其基本理念是以全體學生為對象,以現實生活為根基,以實踐、活動和語言為中介,以學生的參與—內化為主線,以自主發展和積極性成長為中心,以互助、他助和自助為機製。
心靈教育借助於平等的對話情景和相互信任的氛圍。隻有對話,才能真正地引導;隻有對話,才能走進心靈;隻有對話,才能相互傾聽,相互接納;隻有對話,才能相互造就;隻有對話,才能相互尊重,彰顯個性。而這一切都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之上。教師要想讓學生敞開思想與心靈,就要把學生當作活生生的生命,尊重他們的個性,嗬護他們的心靈。因此,教育工作者要走出辦公室與教室,走近學生,體味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想法,多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尤其是後進生或困難學生,他們遇到的困難往往不光是學習上的,多給他們一些關愛,讓每個學生身心健康、快樂成長。正如一個學生在周記中所寫:“老師,您快快走進我們中間,用心去聆聽,你會聽到花開的聲音……”
心靈教育作為一種心理教育過程,它是一個多元化、高密度的交往過程,其間充盈著“多種多樣、多層次、多維度的交流情境與交流關係”。在教學實踐中,“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家校對話”構成了一個多維交叉、相互作用的對話網絡,通過心與心的交融,情與情的融合,師生真正融合成了“學習共同體”,共同對整個生命成長和自我完善負責。它洋溢著生命的色彩,湧動著生命的靈性。
3.心靈教育的行動載體
學校教育是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主導力量;社會教育是學校心理教育的繼續、擴展和延伸;家庭教育則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礎。隻有三者相互配合,協調同步,才能發揮最佳的育人整體功能。
(1)良好的校園氛圍
良好的校園氛圍能為學生的心理發展提供溫暖的空間,良好的校園氛圍有助於學生的人格健全,良好的校園氛圍能加快學生心理成熟。
(2)和諧的家庭關係
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因為對學生來說,家庭是他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他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是長遠和深刻的。心理學專家告誡說,少年兒童時期的心理健康將影響一個人一生的健康和幸福。預防成年人的精神疾病應從小抓起,從家庭環境做起。家庭環境是家庭的物質生活條件、社會地位、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及家庭成員的語言、行為及感情的總和。家庭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和諧、融洽的家庭關係,不但可以讓孩子學會互助、互愛、合作、諒解,使孩子的思維、意誌、能力等得到和諧發展,而且孩子還從中獲得安全感,形成樂於接受教育的自覺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情緒氛圍是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前提條件。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促進學生身心全麵和諧發展的活動。為達此目的,開展教育活動必須依賴健康的教育環境,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更是如此。全麵優化教師和家長的教育行為,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和和諧的家庭關係,營造一種充滿愛意的心理氣氛,對於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總之,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有賴於學校、家庭和社會多方麵的共同努力,更有賴於各方麵的整體優化。隨著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步深入,教育環境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會越來越大。努力創建一個健康的教育環境,將成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這也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案例8教育是為了就業?
“大學本科今年畢業,申請去英國讀研究生條件夠不?”“去日本語言上有什麼要求?”……近日,記者走訪了市府路、中山路的幾家留學中介後發現,如今大學畢業生選擇留學者增多,在大多數應屆畢業生為找工作忙碌時,有一批畢業生選擇了出國之路。
“現在大學畢業生選擇出國的增多了,大概占選擇出國人數的六到七成。”市府路一家留學中介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以前來辦理留學者中,因沒考上合適大學而選擇留學的高三畢業學生比較多。但今年情況有所改變,大學畢業生因沒有找到稱心工作而出國者遠遠超過高中畢業生。
“其實我開始沒想出國留學。去年參加了很多場畢業生就業洽談會,結果很讓人失望,自己喜歡的工作崗位要求的條件都太高了,而同意接收我的單位,我又不太想去。所以,就想到出國再繼續學習。”正在市府路上一家留學中介忙著辦理去日本留學手續的沈陽大學2006屆自然科學係畢業生小王坦誠地告訴記者,出國留學不光是為了提高學曆,而且也想在外鍛煉一下自己的適應能力。
資料來源:中國教育在線.大學生選擇出國留學是為了躲避就業?[J/OL]http://eol.cn/shi_dai_1873/20070418/t20070418_228888.shtml.20070418.
問題與思考
1.如何理解案例中出現的這種出國留學現象?
2.你認為教育和就業之間是怎樣的關係?
3.談談你所理解的教育目的。
4.你認為當前新課程改革對於教育目的是如何認識的?
5.你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體現教育目的?
案例分析
教育是為了什麼?僅僅是為了就業嗎?我國長期以來把學校的任務簡化為“兩種準備”,即升學準備和就業準備。仿佛學校所提供的“教育”本身並沒有什麼價值,更有甚者,認為相對於升學或就業的需求,無需關注學生自身的需要、興趣與接受能力。
2002年“上海教育論壇”的主題是“十字路口的現代教育”。讓人困惑的是:近20年來,我國教育事業蒸蒸日上,熱鬧非凡,各級各類教育的麵貌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怎麼會有“十字路口”的困惑呢?我國當代教育思潮可謂相當活躍,“以×為本”、“××教育”、“××性學習”……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些思潮是否有價值?有多大的價值?估計還要留待實踐和時間的檢驗。然而,如果對於教育的目的缺乏明晰和準確的認識,則恐怕隻能是“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了。
相關原理
1.體驗教育
體驗教育是2000年6月全國第四次少代會提出的一種少年兒童教育思想和實踐,指通過組織和引導少年兒童開展符合少年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具有少年兒童情趣和時代氣息的實踐活動,幫助少年兒童從家庭、學校、社會和自然等方麵,尋找一個“崗位”,扮演一個角色,獲得一種感受,明白一個道理,養成一種品質,學會一種本領,從而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他們的全麵素質。
體驗教育的根本原則是:體驗是在教育實踐中的體驗。這一原則突出體現了實踐在體驗教育中的基礎地位,而實踐對體驗教育的決定性作用主要體現在體驗教育以實踐為動力方麵。體驗教育是實踐中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受教育者發生兩次關鍵性轉變,即一是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內化為健康的心理品格,二是將健康的心理品格外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兩次關鍵性轉變都是在實踐的推動下實現的,實踐決定著體驗教育發展的特性和效果。在體驗教育中,作為主體的學生對認知的對象不是機械地反映,而是對認知對象本質的能動把握,然後內化為個人的心理品格,最終通過實踐外化為個人的行為習慣。(李放滔.對體驗教育的認識\[J\].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2):201-203.)
2.生命化教育(整理自馮建軍.論生命化教育的要義\[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6(5):25—28.)
生命化教育,簡單地說,是指“融於”生命、“成全”生命的教育。它以生命為基點,把生命的本質、特征和需要體現在教育過程之中,使教育尊重生命的需要,完善生命的發展,提升生命的意義。理解生命化教育的要義,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麵把握:
(1)直麵生命:以生命為教育的基點
無論是自然生命,還是超自然的精神生命、社會生命,其發展都離不開教育。因此,教育是生命發展的需要,促進人的生命發展也成為教育的根本使命。
然而,現代教育偏離了生命的基點,為功利主義所主宰。因此,教育要回歸它的本真,必須在基點上實現根本的轉換,這是由社會的工具轉變為生命及其發展的需要。生命化教育,是人的教育,不是物的塑造,也不是社會的教育。它首先需要找準它的對象——生命,而不是其他。
(2)在生命中:尊重生命的特性
生命化教育首先在對象上要瞄準“人”。其次,在教育過程中,必須把人當成“人”。所謂把人當成“人”,就是在教育過程中,要依據生命的特性,尊重生命發展的內在邏輯和規律,創造適合生命發展需要的教育。生命的特征,是教育行動的依據。為此,生命化的教育要哺育完整的生命,凸顯生命的靈動,激發生命的動力,張揚生命的個性。
(3)為了生命:享受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人生
人是純粹的動物,是有意義的存在。人必須追問人生的意義,活在意義之中。喪失意義的人,可能會選擇結束人生。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是幸福。幸福是人生的目的。教育需要使人們明了人生的意義,追求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人生,這才是“為了生命”的教育。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生包括:珍惜、尊重、欣賞生命;開啟生命的智慧;提升人生的境界,實現生命的意義。
生命化的教育,在起點上,直麵人的生命;在過程中,通過人的生命,遵循生命的本性;在結果上,潤澤靈魂,追尋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提高生命的質量。直麵生命是前提,遵循生命規律是保證,完善生命是目的。教育隻有三者協調一致,才能實現其生命的本質,才是完整的生命化教育的內涵。
案例9別趕走你肩上的蝴蝶
明亮的燈光下,我正在給學生進行考前輔導。看到他們聚精會神的目光,口幹舌燥的我很欣慰。正講著,我發現有幾個學生似乎走神了,眼睛直直地盯著我。最後,所有學生的目光都由黑板轉向我身上。
怎麼回事?我下意識地用手背在臉上擦拭著,卻沒有發現墨水漬或粉筆灰,又看看衣服上,也沒什麼異常。我的窘相引起一絲竊笑。
“明天就要考試了,你們還搗亂?”我有些惱怒。可是,學生們依然盯著我,有人笑出聲來。“到底怎麼了?”我“啪”地一拍桌子。班長笑盈盈地站起來:“老師,您的肩上有一隻蝴蝶。”我扭頭一看,果然,一隻彩色的蝴蝶停在肩上。全是蝴蝶惹的禍!麵對這隻擾亂課堂寧靜的不速之客,我舉起沾滿粉筆灰的手……
“老師,別……”一個清脆的聲音阻止了我。前排的一個女生站起來,小心翼翼地捧起那隻蝴蝶。她走出教室伸開了手,蝴蝶舒展著翅膀消失在神秘的夜色中。女生臉上帶著滿足的微笑回到座位上,教室裏響起一陣掌聲。
我的臉突然有些發燙,我是不是忽略了比考試更重要的東西?晚上,我斜倚在床頭,心裏久久不能平靜。作為班主任,年輕的我總有意無意地回避學生的親近,唯恐這樣會讓我失去威嚴。麵對可愛的學生,我常常也像對待棲落在肩上的那隻蝴蝶一樣,冷冷地伸出沾滿灰塵的手。我的手有沒有折斷他們夢想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