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經驗學習的三種代表模式
(1)勒溫的模式
勒溫的模式是行動研究性的,其構成序列是:具體的經驗——觀察與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和概括——在新情境下檢驗概念的內涵,這是一個正向循環的綜合過程。促使學生學習、變化和成長的起點是此時此地的經驗,它是觀察和反思的基礎,隨後是通過觀察搜集經驗的資料,然後經過資料的分析和歸納,形成所謂的“理論”,最後反饋給經驗的主體,用於調整和指導他們以後的行為,從而選擇和開始新的經驗。
該模式有兩個特別值得注意的方麵。一是注重此時此地的具體經驗,學習的中心點就是個人的直接經驗,它不僅把個人主觀的、充滿活力的意義注入了抽象的概念,而且為兒童的課堂學習提供了可以共享的具體參照。在大家一起分享的時候,實際上也為形成、檢驗概念和概括做了準備。二是抓住了反饋的過程,它提供的信息保證連續的行動不偏離方向,並評價行動的結果。勒溫認為,個人和組織的許多活動之所以沒有取得預期效果,是因為缺乏足夠的反饋,具體表現在觀察與行動之間的不平衡;或者是側重決策和行動而不重視資料的搜集;或者是深陷於資料的搜集和分析。因此,經驗環節的綜合實質上就是保持這兩個環節之間的平衡,使學習始終指向預定的方向。(DavidA.Kolb.ExperientialLearning.NewYork:PrenticeHall,1984.21—22.)
(2)皮亞傑的模式
皮亞傑的模式是認知發展性的,其構成要素是經驗、概念、反思和行動。和杜威一樣,皮亞傑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個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但他進一步提出這樣互動學習過程的關鍵有兩個,一是把概念和公式順化為外部世界的經驗,二是來自於外部世界的經驗經過同化進入現有的概念和公式,學習的好壞就取決於這兩個過程之間的張力平衡與否,就是說,兒童認知的成長關鍵在於順化和同化之間的連續互動。
按照認知發展的主要階段——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學習序列可以相應地分為四個環節:表現性學習、表象學習、歸納學習和假設—演繹學習,構成了一個正向循環的綜合過程。在第一個環節,學習是通過摸、觸、操作等動作表現出來的,年幼兒童的學習具體又主動,實際上發展了兒童的行為定向,從無意識的習慣逐漸發展出試驗性的和探索性的活動,這時的兒童很少能夠同化外界的東西,主要還是順化,因此環境在兒童的觀念、意想(Intention)等形成上起到主導的作用。在第二個環節,雖然還保留了第一階段的特點,但隨著定向行為的內化,兒童開始發展反思的定向。學習的基本屬性是表象性的,通過觀察和意象進行,兒童有點脫離開具體直接環境的滲染,轉向從外界獲得的意象中進行學習,呈現出發散式的學習特點,從不同的視角看世界。在第三個環節,隨著抽象符號能力的深入發展,兒童的歸納能力得到發展,進一步脫離他(她)直接經驗到的周圍世界,相比於第一個環節,學習的主要特點是同化的過程,他(她)可以靠概念和理論來選擇、形成自己的經驗。在第四個環節,隨著反思和抽象能力的發展,兒童學習更加主動,他(她)所具有的抽象符號能力使自己能夠進行假設—演繹式的推理並加以檢驗,和第二個環節相比,學習呈現出軸合的特點。(DavidA.Kolb.ExperientialLearning.NewYork:PrenticeHall,1984.23—25.)
(3)科爾伯的模式
科爾伯吸收了勒溫和皮亞傑模式的精髓,並且深化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自成一體的經驗學習模式,稱為適應性學習方式的四階段環節——具體經驗、反思性觀察、抽象概念化和主動試驗。整個模式由具體經驗/抽象概念化和主動實驗/反思性觀察這兩對維度構成經緯線,每一對代表兩種辯證對立的取向,學習過程就在於這四種學習方式的互動。確切地說,具體/抽象的辯證關係是掌握,代表了兩種不同且對立的掌握客觀世界的過程——或者通過理性認識的方式,即概念解釋和符號的象征意義,或者通過感性認識的方式,即直接經驗的接觸和感覺。另一方麵,主動/反思的辯證關係是轉變,表示兩種對立的轉變掌握的經驗方式——或者通過意想這一內部反思的形式,或者通過擴展這一主動操作外部世界的形式。
從知識的生成過程來看,它源於掌握經驗和轉變經驗的結合。既然掌握的形式以及轉變掌握的形式都是辯證對立的,知識的生成也有四種基本形式,也是更高級認識發展的基石。第一,發散性知識,是經驗經過感性認識的加工和意想的轉變而生成的;第二,同化的知識,是經驗經過理性認識的加工和意想的轉變而生成的;第三,軸合性知識,是經驗經過理性認識的加工和擴展的轉變而生成的;第四,順化的知識,是經驗經過感性認識的加工和擴展的轉變而生成的。(DavidA.Kolb.ExperientialLearning.NewYork:PrenticeHall,1984.40—42.)不難看出,該模式的關鍵特征是學習過程要求經驗的掌握和隨之而來的轉變。隻有經驗的感知是不足以支撐學習的,一定要有所行動。同樣,單有轉變也不能代表全部的學習。
案例7啪!碎了……
在《趕走杯中的水》的實驗中,我請了一位小女孩上台演示。當時教室的後麵擠滿了前來聽課的老師。或許是置身於眾目睽睽之下的緣故,小女孩神態顯得有點緊張,拿玻璃杯的手微微發抖,結果玻璃杯掉在水泥地麵上。
“啪”,那個晶瑩的玻璃杯,支離破碎。
“刷”,所有的目光倏地聚焦在小女孩的身上。
整個教室先是寧靜,靜得仿佛都能聽到彼此的呼吸和心跳。老師和同學們都斂聲屏氣。
接著是嘩然,許多學生叫起來了:“賠!要賠!”說實話,這部分學生並沒有錯,甚至可以說是極富有集體榮譽感,說明損害公物要賠償的觀點已深入人心。
但是,站在女孩身邊的我,清楚地看見,淚水在女孩的眼眶裏打轉。於是,我接過學生的話茬,說:“賠?當然要賠!不過應該由老師賠——因為剛才我讓她做實驗的!”
說完,我拿起另外一個杯子,微笑著對她說:“現在,老師再次邀請你為大家演示實驗——”然後轉身對大家說:“事先申明,如果這個杯子打碎,還是老師賠!”
聞聽此言,大家安靜下來了。
自信回到女孩的臉上。
實驗很成功,也很精彩。
我率先鼓掌,頓時教室響起熱烈的掌聲。
資料來源:陳建秋.啪!碎了……課堂突發事件的處理及思考\[J/OL\].http://blog.wxedu.net/user1/16/archives/2005/3563.shtml.
問題與思考
1.如果該教師當眾批評了女孩,會有什麼結果?
2.教學機智在該教師巧妙化解突發事件的過程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3.何謂教學機智?教學機智有什麼特點?
4.運用教學機智解決課堂突發事件應遵循哪些原則?
5.解決課堂突發事件中教學機智的運用策略包括哪些?
案例分析
學生無心打破玻璃杯,自責已經讓她心情不安,如果再加以批評,那麼這個學生探究的天性也許就這樣被壓抑,被泯滅,這節課她就無法繼續安心上課,甚至會影響她今後的研究和學習。新的課程理念不是提倡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嗎?這裏的“每一個學生”,當然包括例子中的這個女孩子。所以當時這位教師最先想到的不是怎樣讓課順利進行下去,而是想怎樣盡快讓這個學生從事件陰影中走出來。
也許許多教師會這樣認為,課堂出現意外就意味著教學效果不好,教學設計不到位。為了減少意外的發生,我們必須千方百計地把課“做”得又圓又滿,不容許學生有出錯的餘地。其實,這是認識上的一個誤區。要知道,“非預設性教學”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最重要特征。新理念下的課堂是活的,隨機生成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曆程、共創的人生體驗,是真實的生活經曆。這裏不應該有花架子,不應該有裝腔作勢,不應該有矯情表演,有的是學生實實在在的學,教師真真實實的教。水到渠成的教學效果固然好,意料不到的課堂意外也是正常的。所以,當麵對無法回避的課堂意外時,我們應該對它有正確的認識,把這意外及時納入預設的教學當中,在冷場的時候及時調整,在出錯的時候重新構建,從而使課堂上的意外轉化成教學中寶貴的課程資源和財富。
教師為了上好每一堂課,課前總要認真地備課,鑽研教材,分析學生情況,考慮教法學法。但是,課堂教學並非時時都會按照自己設計的程序順利進行,因為教育情境是不斷變化的——學生在變、教師在變、氣氛在變、時間在變。這就有可能出現預料不同的新情況,出現備課時未曾考慮的突發事件,如來自外界因素的幹擾,師生的失誤以及學生的非難詰問等等,都會因此而影響正常的教學進程,甚至使預先精心設計的教學計劃付之東流。因此,教師要發揮教學機智,處理好課堂突發事件,使教學秩序正常,並創造性地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這是每位教師必備的素質之一,也是當前教育改革中如何提高教師素質的熱點問題。正像烏申斯基所說的,不論教育者怎樣研究教育學理論,如果他沒有教育機智,他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育實踐者。相關原理
1.教育機智的含義和特點
根據《教育大辭典》的解釋,教學機智(WisdomofEducation)是指一種善於根據情況變化,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活動的才能。它包括兩個方麵:一是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有高度的靈活性,能隨機應變,能敏捷、果斷地處理問題;二是有高度的智慧,能巧妙地、精確地、發人深省地給人以指導、啟發和教誨。教師的教學機智是在教育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經過反複磨煉逐漸形成的。教學機智是教師經驗、才能和智慧的結晶。教學機智有其獨特的表現,其特點一般歸結為觀察的敏銳性、思維的靈活性、意誌的果斷性和處理問題的巧妙性四個方麵。
(1)觀察的敏銳性
觀察的敏銳性主要是指教師在處理突發事件時,能通過觀察,抓住問題症結所在解決實際問題,即“對症下藥”;同時還必須察覺出突發事件與教學目標之間的偏離度。如果偏離了教學目標,就要抓住有效信息,充分發揮教學機智,調控教學過程。
(2)思維的靈活性
這是指教師在處理突發事件時,能夠作出靈活反應,從而顯示出思維方式的開放性、敏捷性和多變性,運用較強的應變能力,給予事件以巧妙、完善的處理。
(3)意誌的果斷性
教學機智多顯示在突發性的情境中,因此,它所借助的心理機智並不是嚴謹縝密的邏輯思維,而是簡捷跳躍式的直覺思維。這就要求教師在麵對突發事件時,必須做到冷靜沉著,判斷準確,且行動要果斷。教師的意誌品質突出地表現為製止能力,即善於控製自己的情感、行為,約束自己的動作、言語等。
(4)處理問題的巧妙性
教師在處理比較棘手的突發性的問題時,應變策略要巧妙,即要方法巧、時機巧,既做到因勢利導,又能掌握好分寸。做到適度、適時、適情,方能巧中見奇,奇中見功。
2.教學機智的運用原則
教學機智不是一種簡單的教學技能,而是一種綜合性的智能表現。在處理課堂突發事件時,因為突發事件的發生是變化無常、難以預料的,所以處理突發事件的策略也是多種多樣的。但這並不是說在處理突發事件時,對教學機智的運用是不可捉摸和無規律可循的。誠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機智的運用也是有一定原則製約的。
(1)教育原則
教學機智是我們擁有責任的表達方式,我們是以此來保護、教育和幫助孩子成長的。因此,教師在處理突發事件時,不能做出有違背教育原則的事情。
在教育中,教師的愛是極其重要的。教育是用愛構建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師和學生心靈溝通的基礎,是教師取得教育成就的奧秘所在,而且這種愛,不單單指老師對學生所賦予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感受到這種愛,從而促進教育活動的順利進行。教師隻有發自內心地、真正地去愛學生,關心、體諒學生,在創造性地運用教學機智時,才能從突發事件中探求出學生的潛在動機、思想奧秘,並能抓住突發事件這一契機,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教師的愛心具體體現在教師要虛心、寬容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虛心、寬容也是建立和諧師生關係的重要條件,是處理突發事件的心理基礎。
(2)適度原則
我們對待學生要有愛心,要多理解學生,給他們以更多的寬容與信任,但寬容不是軟弱無能,無原則地遷就,也不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更不是對學生不良行為的默認和縱容包庇。因此,在對待突發事件時,教師在采取任何措施與手段時都要掌握分寸,寬嚴相宜。教師情感的流露,處理的寬嚴以及批評語言的措辭等方麵都需要老師精心加以把握,切忌情緒激動,急不擇言。而且在采用懲罰的措施時,也一定要掌握分寸,慎而又慎,其基調的高低,也要與過錯相適應。一般地,對那些故意行為,重犯、性質比較惡劣的應予以重罰,而對那些無意行為,初犯、程度較輕的則予以輕罰。隻有這樣,才有利於樹立教師威信,也才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方法多樣
教師在處理突發事件時,要針對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靈活地采取多種多樣的方法,要做到擇機而教。誠然,突發事件的處理是一件複雜的、自由度較大的創造性勞動,隨時有可能發生預想不到的各種事件,情況千變萬化,情形錯綜複雜,它需要老師果斷、準確地做出判斷,並能靈活處理,這的確是一件難度較大的教育活動。這就需要教師運用教學機智,巧妙處理。而教育機智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它具體表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夠富於想像,靈活多變,根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態度要嚴肅而柔和,切忌遇事怒火中燒,粗暴對待,要運用教學機智靈活而巧妙地處理。
3.教學機智的運用策略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用教學機智處理突發事件時,要以愛心為前提,講究策略,並抓住教學心理,把握教育時機,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來感化學生,利用獨特的能力來駕馭課堂教學,做到既能使課堂教學“化險為夷”,又能使教學目標在生動活潑的氣氛中順利實現。下麵介紹幾種常見的教學機智運用策略。
(1)轉移注意策略
轉移注意策略是指根據教學的具體情況,靈活地選用注意規律,盡量消除分散學生注意聽課的不利因素,創造條件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於教學活動之中。
在課堂上,就課堂教學刺激而言,教室內部的布置和周圍的環境,師生的衣著行為,教師講課的聲音、板書以及教學教具的出現等,都可能會誘發突發事件,成為學生注意的對象。如果對這些突發事件處理不當,則會分散學生對教師講授內容的注意;如果處理得當,就會增強學生對教師講授內容的注意。因此,教師要發揮教學機智,觀察刺激物的特點,把學生從注意於課堂教學無關的事物中吸引過來,傾心關注教學活動。
(2)因勢利導策略
因勢利導策略是根據事物的普遍聯係的原理,找出突發事件和課堂教學內容之間的聯係,巧妙地加以引導,使學生的思維自然而然向課堂教學目標靠近。在教學過程中,由於教學環境的變化或學生的傲慢、惡作劇等而發生突發事件時,教師要鎮定自若,沉著冷靜,盡量找出事件間的聯係,然後,因勢利導,化消極為積極,變被動為主動。
有經驗的教師,當學生產生抵觸情緒而引起消極體驗時,總能掌握分寸,及時地促成消極情感向積極情感轉化,因而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事實表明,師生積極性的情感是一種具有“加速度”的情感,它能夠迅速提高學生認識活動的效果,從而達到教育目標的要求。
(3)擺脫窘境策略
擺脫窘境策略是指教師能發揮教學機智,含蓄幽默地使自己暫時擺脫窘境,消除影響教學的不利因素,使教學工作正常進行下去。
在教學中,學生可能因失誤而導致突發事件,若立刻處理,則會占用講課時間,還可能傷害到師生的情感;若不予理睬,則又會損害教師威信,甚至使事態進一步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采取擺脫窘境策略,以保護學生脆弱的一麵,保持課堂和諧的氣氛。
(4)製止策略
製止策略是指通過傳達對學生的要求終止或改變學生行為,以控製突發事件進一步擴大的技巧。
在組織教學時,有時會遇到學生故意刁難教師或擾亂課堂教學秩序的情況,處理這種突發事件,常會感到非常棘手。此時,教師要明辨是非,嚴肅對待,不能讓學生過於放肆,以免導致學生的不良行為難以改變的後果。在一般情況下,教師可運用“低強度—隱蔽”的方式,讓少數學生知道,使突發事件被限定在局部範圍之內,並很快被排除。在特殊情況下,如打架,教師就要果斷地使用“高強度—公開”的方式,告訴學生,如果繼續堅持錯誤行為將產生嚴重的後果,並用大聲的命令語言要求全班的學生對此加以高度注意。
案例8祝福
以人教版《語文第二冊教案》中提供的《祝福》一課的教學目標為例,傳統的教學目標的製定如下:
1.知識與能力
(1)了解小說的創作背景。掌握作品倒敘的結構形式和用肖像、語言刻畫人物的方法。
(2)培養學生複述小說故事情節和概括小說主題的能力,訓練學生質難解疑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本課教學應該按照整體感知—內容分析—質疑解疑—總結歸納的教學過程。
(2)著重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的能力,可采用課下小組討論、課上全班討論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造成祥林嫂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認識封建禮教吃人的罪惡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