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部肌肉反射區:雙足底腳趾後方的2厘米寬區域。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也可用第二指或第三指的關節,以數毫米幅度移動。力度最初較輕,漸漸增強,以稍有痛感為宜,按摩時間可自選。
最好是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10~30分鍾,堅持兩周以後對一般頸椎病患者即可出現較好的效果。
頸椎病患者自我康複法
患者在出院後應堅持進行功能鍛煉,這不僅有利於病情的早日康複,還有助於避免患者痊愈後症狀的複發。在進行康複鍛煉時,應著重加強以下幾個方麵的鍛煉:上肢的鍛煉包括肩臂腕的活動以及握拳練習,還有手的精細動作的鍛煉,如穿針、係扣子、拿筷子等,或者通過健身球的練習增強手的力量和靈活性。
下肢的鍛煉包括股四頭肌的收縮練習、抬腿、踢腿等動作的練習,患者也可在家屬和陪護人員的陪同和攙扶下練習行走,以增強下肢力量,盡早恢複下肢功能。
項背肌的鍛煉由於手術後長期佩戴頸圍領,可能引起頸項部肌肉萎縮、無力等,因此一般從術後8周開始,在佩戴頸圍領時,應當逐漸開始進行項背肌的鍛煉,這樣有利於改善頸項部肌肉的血液循環,改善頸部勞損等症狀,同時可防止項背肌的萎縮,促進肌肉力量的恢複。
肩周炎肩部鍛煉八法
對於肩周炎患者來說,最為有效的治療就是自我鍛煉。堅持正確而有效的鍛煉可防止和解除神經粘連,舒筋活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防止肌肉痙攣,增強和改善肌肉的功能,對於治療肩周炎具有明顯的療效。肩周炎患者常用的鍛煉方法有以下幾種:爬牆練習麵對牆壁,兩足分開與肩同寬,上肢前伸,手指做爬牆運動並由低逐漸增高,使肩臂肌肉有牽拉痛感,重複10次。
後伸下蹲背對桌麵,雙手扶桌,反複下蹲,重複10次,練習肩關節後伸功能。
站立畫圈站立,雙臂伸直,避免彎曲,最大限度緩慢地由下向上按順時針劃圈,重複10次,反複進行。
拉輪練習裝一小滑輪,並在滑輪穿一繩,繩兩端各係一小木棍,用健側手臂帶動患側手臂,上下拉動,每次3下。
梳頭動作雙手交替由前額、頭頂、枕後、耳後,向前、縱向繞頭一圈,類似梳頭動作,每次可15~20下,每天3~5次。
屈肘甩手背部靠牆站立或仰臥於床上,上臂貼身,屈肘,以肘部作為支點進行外旋活動。
前後旋肩站立,雙臂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後劃圈,幅度由小到大。
大鵬展翅站立,上肢自然下垂,雙臂伸直,手心向下緩緩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幅度後停10秒鍾左右恢複原位,反複進行。
防治肩周炎的站立操防治肩周炎不要常坐著,應經常站著並做一些有利於肩部保健的動作:背部靠牆站立,上臂貼身,屈肘,以肘部作為支點進行外旋活動。
站立,上肢自然下垂,雙臂伸直,手心向下,緩緩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後停10秒鍾左右後回原處。
麵牆站立,用患側手指沿牆緩緩向上爬動,盡量高舉到最大限度,再緩緩向下回原處,反複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自然站立,在患側上肢內旋並後伸姿勢下,健側手拉住患側手或腕部,逐漸向健側並向上牽拉。
站立或仰臥,患側肘彎曲,前臂向前向上,掌心向下,患側的手經額前,對側耳部、枕部繞頭一圈,即梳頭動作。
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後劃圈,幅度由小到大。
需要提醒的是,肩周炎是一種常見多發病,應以預防為主;以上動作,每天做3~5次,每個動作做20~40下左右,才能對肩周炎起到很好的效果。
肩周炎患者的自我按摩法
如果肩周炎患者關節活動障礙僅累及一側,那麼,可以用健側上肢對患側進行自我按摩。
患者在進行自我按摩以前,一般先進行熱水浴,隨後可以選擇一種較為適合自己的療養體操進行鍛煉,最後進行肩周炎的自我按摩。自我按摩的步驟及方法為:用健側的拇指或手掌自上而下按揉患側肩關節的前部及外側,時間大約1~2分鍾,在局部痛點處可以用拇指點按片刻。
用健側手的第2~4指的指腹按揉肩關節後部的各個部位,時間大約1~2分鍾,按揉過程中發現有局部痛點也可用手指點按片刻。
用健側拇指及其餘手指聯合動作揉捏患側上肢的上臂肌肉,由下至上揉捏至肩部,時間大約1~2分鍾。對於肩後部按摩不到的部位,可用拍打法進行治療。自我按摩可每日進行1次,堅持1~2個月,會有較好的效果。
健康錦囊
小心“頸心綜合征”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是一種退行性病變,主要是脊椎骨邊緣骨質增生形成骨贅和韌帶鈣化,致頸椎正常弧度消失、椎間隙狹窄。由於骨贅壓迫脊神經根,可引起臂叢神經劇烈疼痛,牽涉到肩、臂,放射到手指,時間久長,可引起相應肌肉萎縮;又因頸椎穩定性降低,在轉頸、過度仰頭或低頭時,壓迫椎動脈造成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可致發作性眩暈、複視、耳鳴、視物不清、猝倒。
頸椎病除以上常見的症狀外,還常可累及心血管係統,如心前區疼痛,類似冠心病樣心絞痛;也可因骨贅刺激或壓迫脊髓和脊髓血管,引起側角內交感神經細胞功能障礙,或由於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使延髓內心血管調節中樞缺血,引起反射性冠狀動脈痙攣收縮,導致心肌缺血,誘發心律失常。以上這些由於頸椎病而引起的心血管損害,統稱為“頸心綜合征”。心前區疼痛稱之為“頸性心絞痛”,心律失常稱之為“頸性心律失常”。除心前區疼痛外,還可有胸悶不適、心悸、氣促等。心電圖上可見有缺血性ST段與T波變化,有室性早搏或房性早搏。此外,還可有血壓升高,這與椎骨增生或椎周組織無菌性炎症,刺激交感神經有關。
中老年人也是冠心病多發年齡,所以“頸心綜合征”常易被誤診為冠心病。但頸心綜合征的心絞痛與冠心病中的心絞痛是有區別的,它與勞力負荷增加、情緒激動無關,服用硝酸甘油類藥物及鈣離子拮抗劑不能緩解;而頸椎負荷增加卻常常是此類心絞痛的誘發因素,如高枕臥位,長時間維持過度仰頭、低頭的體姿,長時間頭頸轉向一側,脊背受涼、潮濕、扭傷、勞累等。可由頸椎攝片證實是否是頸椎病。但確診頸椎病後,還不能立即排除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故應進一步對病人進行24小時心電圖監護:平臥休息2小時後與臥床前心電圖進行對比;取坐位,1分鍾內完成45度以上的左右轉頸各30次,對比轉頸前後的心電圖。如臥位後,ST段及T波呈缺血性變化,散步後消失;轉頸後ST段及T波缺血性改變又出現或加重,說明心電圖變化與頸部負荷有關,可確診為“頸心綜合征”。冠心病則與此不同,ST段及T波缺血性改變與頸部負荷增減無關,僅在活動或運動時加重。因此,臥位試驗與轉頸試驗是鑒別“頸心綜合征”與冠心病的簡便、經濟、有效的方法。
“頸心綜合征”根源是頸椎病,所以主要是治療頸椎病。如糾正高枕臥位,使用適當高度的枕頭(約1個拳頭高);避免過度仰頭、低頭或長時間頭轉向一側;注意頸部保暖,避免頸、脊背受涼;局部進行理療,熱敷;適當的頸部體操以活動頸部,可緩解或減輕“頸心綜合征”的各種症狀。
常按大杼穴可預防頸椎病夏季長期處於空調環境裏,久坐辦公室工作,或長期使用電腦的人,頸肩部很容易疼痛、僵硬,這時觸及大杼穴就會有異常的壓痛感。
有些頸椎病前期的患者,頸肩部雖然還沒有出現明顯的疼痛僵直,但會感到脖子不舒服、發皺、發酸,這時觸及大杼穴也會有較明顯的壓痛。
這是因為,不當的姿勢、過度的緊張使頸肩部的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脈氣受阻,大杼穴就容易氣血不通。同時,姿勢不良對脊柱骨質產生壓力,時間久了,產生骨質增生,也就是“骨病”,會加重大杼穴氣血淤阻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