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章 關節痛(一)(1 / 3)

關節痛在中老年中較常見,病因複雜多變,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

退行增生性關節炎涉及膝、髖、踝、脊柱等負重較大的關節,特點是以發病緩慢的退行性病變為主,中老年中常見。X線檢查顯示關節間隙狹窄、骨質增生。化驗檢查多無異常,生活中盡量減少關節負重,防止受涼,推拿、針灸、理療等治療可改善症狀;用藥可采用骨刺片、軟骨素片、芬必得等藥物。

類風濕性關節炎疼痛位於手指、足趾、腕、踝、脊柱等小關節。

早期以關節腫痛、晨起僵硬、活動受限為特點,是自身免疫病,後期關節發展成強直、畸形和肌肉萎縮。化驗顯示類風濕因子陽性、粘蛋白含量增高。治療采用扶他林片、中藥新片療效較好。

化膿性關節炎常侵犯膝、腕關節,多見於兒童。在身體其他部位可找到原發病灶或局部有外傷史,除有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等症狀外,還可有全身症狀,如寒戰和高熱等。化驗檢查白細胞數增高,血培養可以找到致病菌,關節穿刺可見膿性液體,根據培養出的不同致病菌選有效的抗生素。中藥中小金丹、新癀片療效很好。

痛風疼痛以拇趾及第一蹠趾關節多見,其次為手、腕、肘、膝和足部等關節。是一種常以飲酒為誘發因素的嘌呤代謝障礙性疾病,中年發病,男性多見。急性期關節紅腫熱痛明顯,慢性期關節局部有痛風石形成。化驗檢查血尿酸含量高於0.3毫摩爾/升為確診依據。治療上,急性期外敷金黃散軟膏,內服清熱解毒、消炎利尿的中藥。用秋水仙堿、別嘌呤醇等藥物治療有效。

肩關節周圍炎臨床又稱凍結肩、肩周炎,表現為局部疼痛及運動抬舉受限,嚴重者不能梳頭、穿衣。發病年齡多在五十歲左右,又稱為“五十肩”,活動時減輕,休息時加劇且反複發作。臨床治療以拔罐、針灸、推拿、手法牽拉等可以改善症狀。藥物可采用追風透骨丸、華佗再造丸、芬必得等治療。

警報信號

痛風

痛風是由嘌呤代謝紊亂所引起的一組疾病。由於尿酸增高(高尿酸血症),尿酸鹽沉積於關節、軟骨軟組織和腎髒等處,因此引起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反複發作,痛風症沉積,形成痛風石性慢性關節炎、慢性腎髒炎症(間質性)和尿酸腎結石。本病起病緩慢,病程長,多見於中老年男性,男女之比為20:1。本病可分為原發性痛風和繼發性痛風,臨床分為無症狀期、急性期、間歇期和慢性期四期。

本病主要病因有:嘌呤代謝失調致血中尿酸增高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增高的主要原因可以是嘌呤合成過多,也可以是尿酸排泄減少(屬多基因遺傳缺陷)。

好發於肥胖的中老年男性,嗜食肥膩及富含嘌呤食物,如瘦豬肉、牛肉、動物內髒、海味、豆類、菜花、香菇、菠菜及啤酒等。常伴有高脂血症、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等。可能有痛風家族史。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常有誘因,如飽餐、飲酒、關節活動過多、勞累及受寒等。

疼痛特點:關節部位出現劇痛症狀。最痛時有如撕裂般,令人無法忍受,而後症狀再慢慢減輕。

其他症狀:

1.受犯關節會出現嚴重紅腫熱痛現象,令人疼痛難耐,症狀會由輕度而變重,發冷與顫抖現象也會因而加重。

2.由於局部出現紅腫熱痛,且常伴隨發燒症狀,有些病人且可能出現關節腫大積水,且抽取液體時會出現黃濁液體。

末梢神經痛本病係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多發性末梢神經損害的總稱,表現為肢體遠端對稱性感覺、運動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故亦稱多發性神經炎或多發性周圍神經炎。

本病由於病因不同,起病可急可緩。主要臨床表現為以肢體遠端為著的對稱性感覺、運動及植物神經功能障礙,且常以下肢較重。

疼痛特點:指(或趾)端疼痛,腓腸肌等處常有壓痛。由呋喃西林類中毒、砷中毒等引起者,疼痛常較劇烈。

其他症狀:

1.感覺障礙:初期常以指(或趾)端燒灼、發麻等感覺異常或感覺過敏等刺激症狀為著,逐漸出現感覺減退乃至消失。感覺障礙的分布呈手套或襪套式。

2.運動障礙:表現為肌力減退、肌張力低下、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個別病因(如呋喃西林)所致者反射可活躍。久病後可有肌萎縮。重者也可有肢體癱瘓。

3.植物神經功能障礙:肢端皮膚發涼、蒼白、潮紅或輕度發紺,少汗或多汗,皮肝變薄變嫩或粗糙,指(趾)甲失去正常光澤、角化增強等。

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與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的變態反應性疾病,以全身結締組織的炎症病變為特點,鏈球菌感染後,鏈球菌的毒素和代謝產物或為抗原,機體產生相應抗體,抗菌素原和抗體在結締組織結合,使之發生炎症變性和破壞,從而形成風濕性關節炎。

急性風濕性關節炎多數患者有明顯的受風濕侵犯而急驟發病史,並有半數患者在發病前1~3周有咽峽炎、扁桃體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史。全身表現有乏力、食欲減退、煩躁、發熱(大多數有高熱)、出汗、體溫與心率不成正比等。關節炎主要表現為遊走性、對稱性、複發性。由一個關節轉移至另一關節,常對稱累及膝、踝、肩、肘、腕等大關節,局部出現紅腫熱痛等急性炎症表現。關節功能多因腫痛而活動受限,有時關節腔伴有滲出液。部分病人幾個關節同時受累。兒童關節炎症狀多輕微,或僅1~2個關節受累,成年則較顯著。在急性炎症消退後,關節完全恢複正常功能。

慢性風濕性關節炎多有急性風濕性關節炎或不典型的風濕熱病史。主要表現:一般無高熱,僅少數病人有低熱。關節多為酸痛,呈遊走性竄痛或限於一兩個關節輕度腫痛,關節功能因疼痛輕度受限。如累及膝關節則行走、上下樓及蹲站時困難。呈反複發作,遇天氣變化(刮風、下雨、陰天)時加重。有時四肢出現環形紅斑或結節性紅斑,說明有風濕活動,應進一步檢查。亦有的病人心髒並無器質性改變,而常有心悸、胸悶、憋氣等現象。應注意觀察有否瓣膜損害等器質性改變,應進一步檢查排除風濕性心髒病。

疼痛特點:四肢疼痛常從下肢趾端開始,以後逐漸向足部和小腿發展;出現下肢疼痛,足部抬高時加重,下垂時減輕。

其他症狀:易疲勞,伴有下肢麻木、發涼感;重者會因局部加溫、藥物刺激等發生壞疽或潰瘍。

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又稱類風濕(RA),是一種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和關節外病變為主要臨床表現,屬於自身免疫炎性疾病。

疼痛特點:關節腫痛:多呈對稱性,常侵及掌指關節、腕關節、肩關節、趾間關節、踝關節及膝關節。關節紅、腫、熱、痛、活動障礙。

其他症狀:

1.晨僵。

2.於前臂常受壓的伸側麵,如尺側及鷹嘴處,在皮下摸到軟性無定形活動小結或固定於骨膜的橡皮樣小結。血清類風濕因子強陽性者皮下類風濕結節更常見。

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病是常見一種關節病變,其患病率隨著年齡而增加,女性比男性多發。骨關節炎以手的遠端和近端指關節、膝、肘和肩關節以及脊柱關節容易受累,而腕踝關節較少發病。骨關節炎的主要病理改變為軟骨退行性變性和消失,以及關節邊緣韌帶附著處和軟骨下骨質反應性增生形成骨贅。骨關節炎現代醫學認為主要與患病年齡增大,內分泌紊亂有關,也可由外傷,姿勢不正造成,遺傳因素對本病也有一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