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錦囊
臥床休息治療
腰椎間盤應注意什麼
當醫生對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患者提出臥床休息的治療意見時,患者往往對此產生很大疑惑:隻是簡單地躺在床上就能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嗎?
其實,臥床休息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一種傳統而有效的方法。
脊柱的退行性變與負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嚴格而科學的臥床休息,首先就去除了使腰椎病變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因素,給疾病的恢複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當腰椎間盤突出症發病時,局部軟組織均有不同程度的勞損、無菌性炎症及肌肉痙攣,組織中積蓄了大量乳酸、組胺、CO等致病物質,刺激感覺神經,產生疼痛。臥於加墊的木板床上,能使腰部軟組織得到充分的鬆弛和休息,緩解肌肉痙攣,促進血液循環,運走致痛物質,這樣能明顯減輕疼痛,恢複功能。另外,在進行了大力牽引或按摩治療後,一般也需要臥床休息一段時間,以保護腰部,鞏固療效。
利用臥床休息來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方法相對比較簡單,患者無需過多專業知識,就能在家進行。但臥床休息還是有許多應該注意的問題,如果解決不好,療效就不能得到保障。
臥床要求臥硬床。具體講就是木板床上鋪薄褥或墊子,較硬的棕床也可以。
患者仰臥時,可在腰部另加一薄墊或令膝、髖保持一定的屈曲,這樣可使肌肉充分放鬆。俯臥位時則床墊要平,以免腰部過度後伸。
臥床休息要嚴格堅持。即使在症狀緩解一段時間後佩帶腰圍下床,也不能做任何屈腰動作。如果患者因生活不便而不能堅持臥床生活,會影響療效。
臥床休息中最難堅持的是在床上大小便。如果患者不能接受平臥位大小便,可以扶拐或由人攙扶下地去廁所。切忌在床上坐起大便,因為這時腰部過度前屈,椎間盤更易後突。
當然,在臥床一段時間後,如配合按摩、針灸、理療等方法進行綜合治療,會取得更好的療效。
6種方案可緩解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的疼痛
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在初期往往疼痛較重,即使治療得當,疼痛也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緩解。因此,患者及其家屬可通過一些簡單易行的方法來減輕疼痛。配合醫生治療。除內服藥物、外用膏藥外,具體可選用以下幾種方法:屈曲法早期疼痛劇烈、坐臥不寧,活動明顯受限的患者可采用屈髖、屈膝、屈上身抱膝側臥的體位,可減少神經根的張力,減輕椎間盤對神經根的刺激,有效地緩解疼痛。也可采用跪俯頭貼膝蓋的姿勢,或跪俯位,上身俯在疊起的被褥上,臀部朝上,可有效地減輕痛苦。
摩法
患者的疼痛在早期多為銳痛,對各種刺激特別敏感,尤其是按壓刺激,患者無法接受。這時患者家人可采用非常輕柔的摩法,或隔著衣服,從腰背部到足跟,用手指或手掌輕輕撫摩,以患者剛剛有感覺為度,往返來回。可緩解患者的精神緊張,分散其注意力,緩解肌肉痙攣。
鐵板弓法
適用於部分疼痛稍輕的患者。患者取仰臥位,腰下墊一疊起的被褥,高度以患者自我感覺舒適為度,每次10分鍾,1日數次,撤去被褥後可改為屈曲法。
單腿牽引法
患者俯臥位,抓住床頭,家人在床尾,握住患側的踝部,向後持續牽引,牽引的力量以患者感覺舒適為度。也可采用砝碼牽引法,將在後麵專門講述。
熱療法
熱療法適用於因寒冷引發或外傷後數天,急性期已過的患者。取粗鹽粒1000克,置鐵鍋內炒熱,用布包裹數層,溫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進行熱敷。也可用熱水袋代替。注意不要燙傷皮膚。
按摩治療在患者疼痛發作數日後,由於神經根的水腫、炎症已緩解,肌肉痙攣可產生疲勞、酸脹的感覺,這時患者家人可對病變腰部、下肢進行簡單的按摩治療,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痙攣,減輕疼痛。具體的按摩手法在前麵已有詳細的講述。
腰椎間盤術後應注意護理
有些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在手術治療以後,認為突出的椎間盤已摘除,身體已恢複健康,從此可以一勞永逸了;也有一些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在手術治療後,認為再也不能從事工作和體育運動了。其實這兩種觀念都是極為錯誤的。手術完畢後,並不意味著整個治療的結束,也不意味著從此喪失了工作和體育運動的能力。因為手術隻不過是將突出的椎間盤摘除了,還需患者進一步用其他康複手段如功能鍛煉等來鞏固和增強療效,避免複發。術後康複手段是否適當,不僅影響療效,而且在某種程度上能避免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複發。
臥床休息手術後需嚴格臥床休息,最好是硬板床。臥床時間視手術範圍而定,一般4周。
注意營養每日的飲食
除保證足夠的能量外,蛋白質及維生素的需要應有足夠的供應與補充。
不宜強力翻身
術後臥床期間應由醫護人員協助每兩小時行軸位翻身一次,不宜自行強力扭轉翻身,以保證腰部的筋膜、韌帶、肌肉的良好愈合,避免損傷軟組織。
佩帶腰圍
在充分臥床休息後,可在適宜的腰圍保護下,下地做輕度活動。但下床時,應先仰臥位帶好腰圍,先向健側或較輕一側側臥,同時屈膝關節,由他人扶起坐於床邊,待適應後再下地行走。
加強腰背肌鍛煉
在臥床時,應行仰臥抬腳、空中蹬車活動,以避免神經根粘連,恢複期時,應循序漸進地加強腰背肌功能鍛煉,以增強腰椎穩定性,防止複發,並注意糾正不正確的姿勢。
逐漸恢複工作術後,腦力勞動者一般可在2~3個月後逐漸恢複工作;體力勞動者一般在3~6個月後才能開始工作。
使用腰圍需注意
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在確診後,醫生往往建議患者佩帶腰圍。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佩帶腰圍的目的有兩點,一是減輕腰椎的負荷,二是製動。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病理變化是突出的椎間盤壓迫神經根,神經根發生炎症、水腫而產生一係列症狀。由於人直立時腰椎承擔著絕大部分上半身重量,在腰椎的受力結構中,腰椎小關節承擔一小部分的重量,最主要的還是椎體——椎間盤——椎體。椎間盤突出症患者如果要站立起來,上半身絕大多數的重量就壓在突出的椎間盤上,可加重突出的程度,尤其是在活動時,對突出的椎間盤的影響就更大。佩帶合適腰圍,可將上半身的一部分重量通過肋骨——腰圍——髂骨傳遞下去,腰圍產生的圍裹力及緊張的腹肌,也可傳遞重量。這樣一來,腰椎——椎間盤——腰椎的受力就大大減小,椎間盤對神經根的壓迫也可得到明顯緩解,有利於椎間盤的還納和神經根炎症、水腫的吸收。腰圍的另一個作用就是製動,也就是限製腰椎的活動,尤其是限製腰椎的前屈、側屈等活動,減少對椎間盤的刺激,減輕腰部肌群的受力,從而為機體的早日康複創造條件。
腰圍對腰椎間盤突出症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輔助治療方法,對其大小、硬度、材料都有較高的要求。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使用的腰圍,一般選用皮製或人造革製成,腰圍的長度與患者的腰圍長度符合,寬度在中間,也就是腰椎正中要寬一些,約20厘米,在中間約30厘米長的位置上,也就是腰椎後部,內置4~6塊長20厘米,寬2厘米的鋼片或竹板垂直支撐。兩頭也就是脅助與髂前(後)上棘之間及腹部位置,寬度10~15厘米,可稍軟,整個腰圍外穿一條普通腰帶加固,可使患者使用方便。這樣既限製活動度較大的運動,又不影響患者的適當活動,適於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進行日常工作、行走、乘車等。
腰圍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過程中使用範圍較廣,但其佩帶和使用並不是隨意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腰圍的佩帶使用應根據病情靈活掌握。患者經大力牽引或長期臥床治療後,應嚴格遵醫囑佩帶腰圍下地,以鞏固治療效果。而當病情減輕,症狀消失後,則不應對腰圍產生依賴感,應及時取下腰圍,加強自身腰背肌鍛煉,以自身肌肉力量加強對腰椎的支撐和保護作用。否則,長期無原則佩帶腰圍會使腰背肌肉發生失用性萎縮及關節強直,患者會出現離不開腰圍,否則症狀加重的現象,這對於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有害無益。
選擇腰圍的規格應與患者體型相適應,一般上至下肋弓,下至髂脊下,後側不宜過分前凸,前方也不宜束紮過緊,應保持腰椎良好的生理由度。如腰圍規格不符,不僅患者佩帶後會產生不適,而且也起不到其應有的作用。
當然,腰椎病的患者在選擇或佩帶腰圍的時候,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這樣才能物盡其用。
小心急性腰扭傷人們在搬重物、轉體甩物時,常常發生“閃腰”,即急性腰扭傷。它是腰部肌肉、韌帶、筋膜等發生撕裂造成的,可引起淤血、腫脹、肌肉痙攣、腰部疼痛。
發生急性腰扭傷後,先在1~2天內用冷毛巾做腰部濕敷,使破裂的小血管收縮而止血,然後改用熱毛巾濕敷,促進血腫吸收,再采取以下治療方法:懸吊牽引法患者站在單杠或門框架下的矮凳上,雙手高舉握住單杠的橫杠,雙足離凳,上肢、軀幹和下肢放鬆伸直,利用身體重量懸吊牽引腰部,並在牽引下做前後擺動和左右轉動。每天牽引3~5次,結束時足踏凳下地,勿直接鬆手落地。
伸腰牽引法
患者仰臥床上,雙上肢伸直放鬆,若為伸側腰腿痛者,痛側的髖、膝關節屈曲,然後借慣力猛力伸直下肢,以此來牽拉腰部,有時可聽到腰部發出響聲;若是雙側腰腿痛者,可交替進行,每次5~10分鍾,每天3~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