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作品評論(1)(1 / 3)

劉正權作品中的傷痕教育

廣東湛江師範學院 熊玉衝

有一些人,他們一直都在前進的道路上奔馳,執著的追求著心中的夢想。

有一些人,他們一直都在文化的田園裏耕作,勤奮的開墾著文化的荒蕪。

有一些人,他們一直都在生活的時間中低吟,寂寞的療養著社會的傷痕。

這些人,他們將滿腹的熱情投入到了文學的創作之中,他們希望在自己的筆下,描繪出一幅幅美妙的圖畫;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思想,塗染起畫麵的色彩;他們勤奮的揮筆書寫著這個社會的畫卷,用辛勤的汗水與不懈的辛勞,成就一篇篇動人的作品。他們不求物質的享受,他們追求著精神世界的滿足。

在這批文人的世界裏,劉正權像一匹飛馳的黑馬正馬不停蹄的追奔過來,他作為小小說界的後起之秀,其來勢洶洶,不可阻擋。他的作品,猶如一場場人生的電影,在刻寫著曆史的同時,引導著我們走向前方。他以最傷感的目光直視著中國的教育界,透析著中國教育現存的缺陷,他譴責著人文的喪失與惺惺作態的醜惡。他用自己的創作,展現出現代文明中,中國教育和兒童世界的悲傷。他成功的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並通過這些人物圖譜式的大眾人物形象,表達著自己心底最真的感受與最殷切的希望。

他的作品中出現的傷痕教育篇目眾多,形式多樣。在深究教育問題的本質上,他深切的關注著兒童的心理發展。通過具體的人物命運和生動的藝術形象,對他們所遭受的教育不公與所經曆的教育關愛的缺失給予了最為深切的同情。像入選於2007年最適合中學生閱讀微型小說年選的小小說《關懷》便是這類作品中的精品。

《關懷》講述的是一個全身大麵積燒傷而住院的學生江小惠,在度過危險期最關鍵的一晚,卻因在市長、醫院院長、老師的關懷下人為無意識的死亡的故事。作品深刻而痛心的鞭撻了作為市長一些人為著形象工程而偽裝出來的善意。他們在無形的傷害著別人的同時,還假意的給與最為溫馨的關懷。批判了作為教育界靈魂引路人的老師,與作為救死扶傷醫院院長等人的醜惡嘴臉,他們為了逢迎市長的虛假關懷。醫院院長在明知江小惠在度過危險期的最關鍵一晚是不能受任何刺激的情況下還安排市長的關懷慰問。而老師是明知江小惠在病重中的情況下,還“諄諄教導”她要做老師最聽話的孩子,要跟市長笑一下,要有最起碼的禮貌。可恨的這位江小惠的班主任,他連最起碼的人道主義沒有了,還要求病重的學生要懂禮貌。最後,江小惠用了生命最後一點力氣給他們打的招呼在鎂光燈不失時宜地拍攝下做了最後的告別。她的死不是自然狀態的死亡,卻是被這些愛麵子的成人遊戲給害死的。可笑的是,在最後市長還鄭重其事的拍著江小惠主治醫師的肩膀說,“好好幹,一定要讓江小惠康複!”這是作品中最具諷刺裏的一句話。作者在痛心的同時也飽含著無奈的感情。一個本可挽回的生命,就在這裏凋零,讓人歎息,讓人悲傷。

劉正權的作品中還有一篇比較溫情感人的故事《搭橋》,這是一篇與上一篇《關懷》成鮮明對比的作品。在這裏,雖也是傷感的,但是這個傷感的原因是小男孩出生在農村的社會環境造成的,最後在人文關懷的幫助下完美結局的故事。作品中的小男孩在幼兒園舉辦的搭積木比賽中,獨特的搭出了三座有特殊意義的橋。第一座橋,小男孩想把它建在門前的溝上,他希望能把媽媽背出家門,讓因腿不能動,而一輩子沒下過山的媽媽看看山外麵的世界。第二座橋,小男孩想把它搭在山腳下的小河邊,因為山裏的人出門都隻能靠河裏的一條渡船。渡船一壞,山裏人隻有等到船修好後才能過河。第三座不到兩指長的微型小橋,小男孩想把它建在鄰居家的小妹妹的心髒上。因為小妹妹得有先天性心髒病,要做心髒搭橋手術。小男孩以自己最純真的願望,最真誠的愛感動了所有的人。條件與生活環境雖然說是艱苦的,但小男孩的童心卻是如白玉一樣的無暇,最後在記者的幫助下,在好心人的支助下,小男孩的心願得到了滿足,故事的結尾很溫馨,畫麵感很強,小男孩年底回家時,意外地發現了兩座橋架起來了,一座在山腳下的小河邊,一座在自家門口。並且,小男孩還發現對門的小妹妹居然推著躺在椅上的媽媽一起在橋上等他。一個被愛心點燃的世界,一個讓愛永駐的世界,一切都是令人感動,美好的記憶。

在感情曲線波動的大喜與大悲之後,劉正權的作品又給讀者呈現了一種不一樣的感受,這種感受是既不悲又不喜,屬於溫派,但這種溫卻又是如鯁在喉的難受。《疏忽》、《再笨一點多好啊》便是屬於這一類的。《疏忽》中的故事很簡單,講述的是一件很平常故事。老師因為上公開課,在每個要問的問題都安排好了回答的同學,本應不該小慧回答,而小慧卻非常想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整堂課都將手高高的舉起,但直至最後課結束了,老師都沒有叫小惠起來回答問題。打那以後,江小慧再也沒有舉過手,甚至小慧還落下了一個毛病,就是一上公開課她就莫名其妙的流淚,沒來由地感到不舒服。故事結束,給人的感覺是心裏堵得慌。這堵折射出了教育事業上的缺陷,對學生心靈教育的關愛。其實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江小惠,更多的千千萬萬個學生需要。作為老師,關愛教育是一個很重要的教育手段,在拔高教育質量的同時,在提高自己教育水平的同時,關愛學生的健康,關愛學生的成長,是老師的職責,是不可推卸的義務。所謂誤人子弟便是在現代的教育中,並不是教育知識的不好,而是學生的心理、人格教育沒被教好。耽誤了學生的人生前途。這堵的感受,不光是對於學生的同情,更是對於老師改進教育方式的期望。可能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不被重視的情況。但麵對的是正在成長的孩子們,希望我們的老師不要吝嗇關愛與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