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的胃腸功能狀態對於整個機體或各髒器功能的治療均有顯著的臨床意義。肝髒是人體重要的代謝器官,因而對肝功能的監測是重症患者治療中一項重要的工作。
一、一般狀況監測
包括患者營養狀況的觀察,如身高、體重、皮膚彈性、白蛋白、轉鐵蛋白等。
二、腹部體征的監測
觀察腹部是否對稱、平坦,是否有腹部膨隆,是否有外傷痕跡。觸診腹部是否存在壓痛和反跳痛。在觸診前應先進行腸鳴音聽診,因為觸診可能會導致腸鳴音的改變。觀察有無惡心、嘔吐、嘔血,以及嘔吐或嘔血的量。聽診腸鳴音時,腹部的四個象限均須聽診,聽診時間不少於5分鍾。腸鳴音亢進常見於胃腸道出血;當其音調、頻率、強度有明顯增強,甚至呈叮聲或金屬音時見於機械性腸梗阻;腸鳴音減弱或消失,見於急性彌漫性腹膜炎、電解質紊亂或腸麻痹。檢查有無肝脾腫大,有無腹水。
三、胃腸黏膜內pH監測
胃腸道黏膜是抵禦細菌、細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質侵襲的重要的免疫學屏障。在危重病患者中,胃腸道缺血的現象十分普遍,多器官功能障礙患者胃腸道缺血的發生率可高達80%。由於缺血、缺氧可使局部組織乳酸蓄積,導致酸中毒,因此胃腸黏膜組織內的酸度可成為反映其灌注和氧代謝的替代指標。一般認為,735~745為pH的正常範圍,而732則為最低限。
四、肝功能監測
(一)肝實質細胞損害的血清酶學指標
轉氨酶指標,其中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和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是診斷肝膽係疾病中應用最廣的酶。血清轉氨酶活力測定對診斷急性病毒性肝炎最具價值。在重症肝炎有大塊性肝壞死時,酶活力下降,但血清膽紅素則明顯上升,為“膽酶分離現象”。
(二)膽紅素代謝功能指標
1.血清膽紅素定量測定。
包括直接膽紅素(結合膽紅素)和間接膽紅素(未結合膽紅素)。總膽紅素含量能直接、準確地反映黃疸的程度,但不能鑒別黃疸的類型。肝細胞性黃疸和阻塞性黃疸時直接膽紅素增高,其中阻塞性黃疸時增高更明顯。溶血性黃疸則間接膽紅素增高明顯。
2.膽汁淤積檢測。
包括γ穀氨酰轉肽酶(GGT)、堿性磷酸酶(ALP)及其同工酶、5′核苷酸酶(5′NT)和血清膽固醇的測定。病毒性肝炎時GGT常有增高,膽汁淤積性肝炎常明顯增高,阻塞性黃疸時由於GGT排出受阻,酶活力可升高,脂肪肝、酒精肝時此酶活性增高。ALP的增高程度與膽管阻塞程度有關。肝內占位性病變時,ALP的活力與病變範圍相關,病變範圍越廣泛,酶活力增高越明顯。5′NT升高見於正常妊娠或肝膽係統疾患,在膽管損傷疾病時升高幅度明顯。總膽固醇濃度增高主要見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肝內或肝外膽汁淤積,在慢性膽汁淤積特別是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和手術後膽管狹窄時,膽固醇濃度可顯著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