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典故出自《書·泰誓》:
受(紂)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
這段話就是“同心同德”這個典故的最早出處。它的意思是:商紂王雖然俘虜了很多奴隸,編入軍隊,但周武王有能夠治理國家的良臣,並人心一致,行動統一。“亂臣”在這裏指“良臣”。
這個故事源於公元前11世紀,在我國曆史上屬商朝的末期。當時,商紂王暴虐無道,陝西有個姓周的部族首領叫姬發(周武王),他開始興兵討伐紂王。
周武王親自率領三百輛戰車,三千名勇士,還有四萬五千名穿著盔甲的士兵出潼關,駐紮在黃河北岸。
周武王知道,對付紂王,光憑自己手中的這點兵力還是不夠的。所以,他又聯合了西南的八個部族,在距當時的商都——朝歌七十裏的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舉行誓師大會,聲討紂王的罪行。
周武王在這個誓師大會上宣讀的誓詞名叫《泰誓》,“同心同德”就出自這裏邊。
《泰誓》中稱,紂王雖然有很多的奴隸,但他們思想不統一,信念也不一致;而我方雖隻有治國的能臣十人,但思想統一,信念一致。《泰誓》中接著還有一段話:大家要團結一心,為同一個目標共同戰鬥,就一定能夠取得勝利,建立功勳,讓天下永遠享受太平。
當時所有的將士,聽了周武王的誓詞後,鬥誌昂揚,軍心大振。此後,在牧野與前來應戰的商朝大軍展開了血戰——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商朝的將士和奴隸不願為紂王賣命,在激烈的戰鬥中紛紛倒戈,發動起義。結果是紂王兵敗自焚,商朝從此滅亡了。周武王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
紂王與民眾離心離德,最後國破身亡;武王與民眾同心同德,取得了勝利。一反一正,兩相對照,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國家民族內部團結,同心同德,該是多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