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負重致遠(1 / 1)

《三國誌·蜀書·龐統法正傳》中說:

統曰:“陸子可謂駑馬有逸足之力,顧子可謂駑牛能負重致遠也。”

《三國誌·蜀書·龐統法正傳》中這段話,是說陸績好比一匹腳力很快的馬,有超逸的才能;顧劭好比是一頭吃苦耐勞的牛,能夠負重致遠。這就是“負重致遠”這個典故的最早記載。通常是指背著沉重的東西送到遠方,比喻一個人能夠擔負重任。

公元210年,三國東吳大都督周瑜在巴陵病死後,他的生前好友龐統十分悲痛,親自趕到吳郡去送葬。龐統是湖北襄陽人,生於公元179年,他是三國時劉備的謀士,人稱“鳳雛先生”,建安十九年,也就是公元214年中箭陣亡。龐統博學多才,與諸葛亮齊名,史稱“臥龍鳳雛”。當時,吳蜀聯盟,兩家的關係還不錯。因此,龐統一到東吳,很多名士就慕名前來拜訪。這中間有東吳的大將陸績、顧劭、全琮等人,很快他們便成了知交。龐統參加完葬禮後,就要回蜀國,大家趕來與龐統話別。他們在一起談古論今,談得十分投機。龐統善於識人,酒過三巡後,他便開始評論身邊的幾位朋友。他說,陸績好比是一匹腳力很快的馬,有超逸的才能;顧劭好比是一頭吃苦耐勞的牛,能夠負重致遠;他又指著全琮說全琮雖然智力差些,也是當代一個人才。事後有人問:“龐統,在先生的心目中,是不是認為陸績的才能勝過顧劭?”龐統並不直接回答,隻是說:“馬兒雖好,隻能運載一個人;馱著重擔的牛,它運載的豈止是一個人的重量。”

陸績、顧劭等人都得到了孫權的器重,這幾個人也曾向孫權推薦龐統,可是孫權不賞識龐統,後來龐統成了劉備的主要謀士,劉備待他僅次於諸葛亮,請他倆共同擔任軍師中郎將,輔佐自己爭雄天下。

今天,這個典故一般指能夠擔負重任的人。朝鮮戰爭爆發後,黨中央和毛主席決定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在選誰掛帥出征時,毛主席點到了彭德懷,決定讓彭德懷執掌帥印。彭德懷果然“負重致遠”,指揮誌願軍跨過鴨綠江,經過五次戰役,終於把以美國為首的侵朝“聯合國”軍趕過了“三八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