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刮目相待(1 / 1)

“刮目相待”的原意是:彼此離開三天,就會有新的認識。現常用來比喻用新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在實際使用中,它又多被人說成是“刮目相看”,其意思是一樣的。由於在典故中“士別三日”和“刮目相待”是連用的,因此,也有人用“士別三日”,來表達這層意思。

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東南)人。他15歲從軍,跟著姐夫鄧當,追隨“小霸王”孫策南征北戰。鄧當死後,他接替姐夫領兵,由於治軍嚴謹,屢建奇功,在輔佐孫策的弟弟孫權的過程中,征伐黃祖,參加赤壁大戰,拒曹攻皖,戰功卓著,深得孫權的賞識。先後任別部司馬、橫野中郎將、虎威將軍。行伍出身的呂蒙,最初文化水平很低,每次陳述軍情,常常口授其詞,由他人記錄後,作為上奏的文書。為此,孫權曾勸他說:“你如今已經做了將軍,不能不讀書學習。”呂蒙卻不以為然,常以軍務繁忙為托辭。孫權說:“我並不是讓你成為滿腹經綸的飽學之士,你再忙還能比我忙嗎?我堅持讀書,很有收獲。”呂蒙這才聽從了孫權的勸告,開始利用戎馬倥傯的間隙發奮讀書。數年後,接替死後的周瑜到陸口,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嘉魚陸溪口,領兵的魯肅在赴任時路過呂蒙的軍營。魯肅出身士族,內心有些輕視呂蒙,曾想一過了之。有人勸諫魯肅:“呂將軍功名日益顯著,不能用老眼光看待他,您應該去拜訪他。”

於是魯肅來到呂蒙的軍營。酒喝到盡興的時候,呂蒙問魯肅:“您肩負國家重任,與占據荊州的關羽鄰近,將采用什麼計策謀略,以防備預料不到的事情呢?”魯肅隨口便答:“看情形隨機應變。”呂蒙嚴肅地說:“現在吳蜀雖然聯盟,而關羽占據荊州,總是吳國心腹之患,計策怎能不預先設定呢?”接著他給魯肅提出了五條計策,魯肅聽後大驚,隨即恭敬地走下席位,走近呂蒙,輕拍著呂蒙的肩說:“呂子明,我不知道您的謀略竟達到這樣高的水平,你再也不是原來那個有勇無謀的阿蒙了。”呂蒙笑著回答說:“分別二天,就應該重新認識,這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呢?”

建安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17年,魯肅病死,臨終向孫權舉薦呂蒙,接替自己到陸口就任都督。呂蒙果然不負眾望,三年後,用計襲取了荊州,逼得關羽敗走麥城。呂蒙一生對吳國最主要的貢獻,就是策劃和主持了奪回荊州的戰役,為吳國政權的穩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這是與他勤於讀書,發奮學習,從而膽識大增,謀略出奇,密不可分的。通過學習,呂蒙的人格也有提高,他關心部屬,善待俘虜,舉薦不計私怨,深受部下擁戴,這才有了襲取荊州的勝利,並被封為孱侯。但不久舊病複發,不治而死,死時年僅42歲。臨終前,呂蒙囑咐家人,將所有的賞賜全部上繳國家,喪事務必簡單節約。孫權後來多次提到此事,深感欽佩。

關於呂蒙讀書學習的故事,通曉古今的毛澤東,是給予肯定的。他在1958年9月視察安徽時,對同行的人說:“呂蒙是行伍出身的,沒有文化,很感不便。後來孫權勸他讀書,他接受了勸告,勤奮苦讀,以後當了東吳的統帥。現在我們的高級軍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參加革命後才學文化的,他們不可不讀《三國誌》的《呂蒙傳》。”近半個世紀過去了,今天的情況與50年代相比,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然而,依據不同的時代要求,學習,學習,再學習,仍然是曆史賦予我們的重任,也惟如此,我們這支軍隊才能永遠令世人刮目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