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不思蜀”,常被人們用來比喻樂而忘返或樂而忘本。這句成語的典源是發生在三國時期的一個故事:吳、蜀、魏三足鼎立到了後期,孫權、劉備、曹操相繼去世,他們的後代不像前輩那樣叱吒風雲,雄才大略,逐漸露出衰敗之氣,尤以蜀國後主劉禪為最。
劉禪是劉備的長子,小名阿鬥,就是趙雲大戰長阪坡從萬馬叢中救出的那個嬰孩。劉備病逝以後,他襲位於成都,當時年僅17歲。劉禪是個沒有出息的庸碌之輩,在他即位之初,有蓋世英才諸葛亮等舊臣的輔佐,還可以維持下去。諸葛亮死後,蜀國每況愈下,特別是諸葛亮選定培養的大司馬蔣琬病逝,大將軍費諱被殺後,劉禪終日熱衷於聲色犬馬,重用宦官黃皓,朝政日益腐敗。
諸葛亮病逝時,曾把伐魏的重任托付給大將軍薑維。薑維領兵在外作戰,黃皓私下裏對劉禪說薑維要謀反,昏聵的劉禪不問青紅皂白,就下詔要薑維迅速返回成都,以致喪失了與魏軍主力決戰的大好時機,蜀軍無功而返。
不久,魏國大舉進兵,命征西將軍鄧艾,鎮西將軍鍾會分兩路攻打蜀國。薑維領軍鎮守劍閣與鍾會相持。鄧艾則繞過宜守難攻的劍閣,從小路翻山越嶺,經陽平突然出現在錦竹。麵對魏軍,在成都隻會吃喝玩樂的劉禪,頓時慌了手腳。是戰,是降,是投靠東吳,還是退守蜀國內地,在大臣們的眾說紛紜中,劉禪選擇了降魏,還下令讓在劍閣與魏軍作戰的薑維也放下武器。其實,此時蜀軍主力並未受到重創,僅成都城內還有數萬人馬,如果薑維全軍馳兵救援,兩麵夾擊,完全有可能消滅鄧艾。但劉禪為了保全性命,竟然拱手讓出了劉備苦心經營多年的江山。劉禪的第五個兒子劉湛哭勸劉禪背水一戰,被劉禪趕出宮門,劉湛大哭,拔劍先殺妻兒,隨後自殺。前方將士聞訊拔刀砍石,痛心疾首。薑維更是仰天長歎:真是一個扶不起來的阿鬥。薑維曾想先詐降鍾會,再尋找機會複國,但消息走漏,自己死於亂軍之中。
降魏的劉禪被押往洛陽,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為了答謝司馬昭不殺之恩,第二天,劉禪帶著投降的蜀官來到司馬昭的府中,司馬昭備灑款待,並命蜀人在筵席前彈奏蜀樂,表演蜀國的歌舞,在座的蜀官不勝感傷,都掩麵流淚,隻有劉禪嬉笑不止,毫無悲憂之情。司馬昭輕輕歎了口氣,問劉禪:“你還想念蜀國嗎?”劉禪隨口回答:“這裏很快樂,一點也不想蜀國了。”一會兒,劉禪起身更衣,手下一位叫郜正的大臣跟著出來說:“你怎麼可以說不想蜀國了呢,如果司馬昭再問你,你就哭著說‘先人之墓,遠在蜀地,無時不在想念它’,這樣,他就會讓你回去了。”劉禪牢記在心,重新入席。果然司馬昭又問:“你還想念蜀國嗎?”劉禪就照著郜正的話,一字不改地回答了,可他想哭卻沒有眼淚,隻好把眼睛閉起來。司馬昭問:“你說的怎麼像是郜正的話啊!”劉禪不假思索地答:“是啊,就是他說的話啊!”說得司馬昭和左右大臣都哈哈大笑起來。
後來,人們就把那些樂而忘返或樂而忘本的人的所作所為,稱作“樂不思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