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子當如孫仲謀”,典出多處,我們取宋代著名的愛國詩人辛棄疾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這首詞作例。詞的原文是這樣的: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首詞的最後這一句,表達了作者對三國時期吳國創立者孫權的仰慕與懷念,意思是說,細數天下英雄,又有誰足以成為孫權的敵手呢?隻有曹操與劉備了,人們想要生兒子,就應當生個像孫權這樣的英雄人物。孫權,表字仲謀,他為什麼能讓詩人以及許多後人讚歎呢?我們不妨來看一看他的經曆。
孫權,吳郡富泰(今浙江富陽)人,出身於將門,孫武之後。他的父親孫堅和哥哥孫策都是當時赫赫有名的軍事將領。孫權自幼追隨父兄,艱苦、動蕩的軍旅生活,培養了他深謀遠慮、倔強剛毅的性格。孫權15歲任陽羨縣長官,建安五年,也就是公元200年,孫策被害,江東六郡的軍政大權交給了年僅18歲的孫權。孫權在周瑜、魯肅等人的輔佐下,精心治理屬地,公元208年,聯合劉備,以弱小之師大敗號稱擁有百萬大軍的曹操於赤壁。221年,他大膽啟用年輕的陸遜,於夷陵之戰中又戰勝了劉備。孫權治軍嚴謹,有一年,曹操舉兵攻江東,與孫權在濡須對峙了一個多月,曹操從遠處眺望孫權的軍隊,讚歎孫權的軍隊嚴明整肅,於是就撤軍了。孫權軍事上的深謀遠慮,還表現在他的居安思危上。吳、蜀、魏三足鼎立局麵形成後,曾出現過一段暫時的平靜。當時吳國的不少軍事將領思想上因此產生了麻痹。孫權特地下達命令說:“我們在生存時,不能忘記有滅亡;在安居時,一定要想到危機。”漢代有一位名臣叫雋不疑,他生活在社會安定和平的年代,刀劍卻從不離身。所以,軍備是時刻不可忘記的。關羽水淹七軍,俘虜了魏國的左將軍於禁,呂蒙襲取荊州後,對如何處置於禁,意見不一。孫權從戰略高度考慮,派人把於禁送回了魏國,很得魏文帝曹丕的欽佩。關於孫權勸呂蒙讀書學習的事,更是為人們所稱道。毛澤東在讀《呂蒙傳》這一段時,特別讚揚孫權的這一舉動。
孫權稱帝後,下令各州、郡,想辦法利用戰爭間隙讓老百姓休養生息,鼓勵農業生產。陸遜建議各位將軍帶頭廣開農田,孫權不僅給予支持,而且身體力行。他與太子親自耕種分配的田地,把拉車的八頭牛分成四對進行農耕。孫權還組織過艦隊航海至夷州,也就是現在的台灣。
魏文帝曹丕曾問吳國使臣趙谘:“你說吳王孫權是雄才大略的君主,有什麼具體內容嗎?”趙谘回答:“在眾多平凡的人當中選用了魯肅,這是吳王超眾的智慧;在眾多平凡的軍人中,越級提拔呂蒙,這是吳王的明智;俘虜到了於禁而不加害於他,這是吳王的仁義;奪取荊州,兵不血刃,這是吳王的智慧;占據江東,虎視天下,這是吳王的雄才。”這段評價是很能說明孫權的為人與政績的。毛澤東對孫權也很讚賞,他非常喜歡吟頌辛棄疾的《南鄉子》,有時還故意把最後一句改為“當今惜無孫仲謀”,表達了他對一代豪傑孫權的讚賞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