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謝立傳》中說:
堅眾奔潰,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勝計,淝水為之不流。餘眾棄,甲宵遁,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這段文字,是“風聲鶴唳”這個典故的最早記載。意思是苻堅的潰敗之兵,聽到風聲和鶴叫,以為是追兵呼喊。形容疑懼驚慌,一有風吹草動,神經便極度緊張。
故事說的是太元八年,就是公元383年的秋天。秦主苻堅一聲令下,百萬大軍浩浩蕩蕩向晉地進發,首尾連綿一千多裏,蔚為壯觀。
當時晉國隻有八萬將士,苻堅想以強淩弱,一舉消滅晉國。然而,真正的悲劇開始了。苻堅遭到了弱小的晉國強有力的抵抗。
晉國的丞相謝安親自統領八萬水陸精兵,指揮抗敵。他命龍驤將軍胡彬帶五千水軍,星夜增援壽陽;命謝石、謝玄率大軍北上。
當胡彬的五千水軍行到硤石(今安徽鳳台縣西南)的時候,壽陽已在兩天前被苻融攻陷。與此同時,慕容垂也攻占了鄖城(今湖北安陸縣)。胡彬當機立斷在硤石駐紮。
硤石是淮河上的一個重要關隘。胡彬的部隊剛剛紮好營寨,秦軍蜂擁而來,將胡彬的五千人馬團團圍住。
秦軍一麵圍攻硤石,一麵調派大將梁成率五萬人馬搶占洛澗(今安徽懷遠縣東南,洛水與淮水的彙合處)。胡彬頓時感到事態嚴重。要是秦軍拿下了洛澗,便擋住了晉軍北上抗秦的路線,硤石也就孤立無援了。他幾次率軍突圍,但均被強大的秦軍擋住,更嚴重的是,部隊的糧秣也快沒了。
在這緊急關頭,胡彬一麵派人去求救兵,一麵迷惑敵人。他讓部隊三五成群地在山坡上篩土,裝進麻袋。秦軍一看,以為晉軍在篩糧食呢!便認為晉軍兵精糧足,放慢了進攻。
說到這裏,得提到另外一個人,這個人叫朱序。朱序本來是東晉的將領,曾任梁州刺史,後鎮守襄陽。四年前,秦軍攻打襄陽時,由於他手下的將領叛變,襄陽被攻陷。朱序被俘後,苻堅讓他當了秦國的尚書,朱序雖然在秦國為官,卻“身在秦營心在晉”。
苻堅想利用朱序前去勸降東晉將領。誰知朱序將秦軍的作戰計劃和盤托出,並獻計說,苻堅雖然擁有百萬大軍,但戰線過長,大部分軍隊尚在進軍途中,先鋒部隊不過三十萬人,如果先發製人,突然襲擊,將先鋒部隊一舉擊潰,就能挫傷秦軍的銳氣,扭轉戰局。倘若等到秦軍全部人馬到齊,恐怕晉軍再也沒有回天之術了。
晉軍經過討論,認為朱序的計謀是眼下惟一克敵製勝的法寶。他們當即組成五千人的精銳先鋒部隊,在夜色的掩護下,渡過洛澗,向秦軍兵營發動了猛烈的攻擊,混戰中斬殺了秦軍大將梁成。主將一死,群龍無首,秦軍四散逃命,他們自相踐踏,溺死者不計其數,緊接著,晉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解了硤石之圍,把秦軍逼過淝水。
三戰俱敗,秦軍銳氣頓消。為搞清楚晉軍的虛實動向,苻堅讓眾將陪他登上壽陽城頭察看。目極之處,旌旗獵獵,殺聲震天。他問苻融,晉軍到底有多少人馬?苻融說大約有十多萬。苻堅忽然驚叫著說:“你看,那邊山上不都是晉兵嗎?”眾將一看,隻見八公山上,影影綽綽。苻堅不禁失聲叫道:“隻這一處就有十萬之眾!”其實,他將山上的草木當成了晉軍。這就是我們後來所說的“草木皆兵”典故的源頭。
秦、晉兩軍在淝水對峙。晉軍為趕在秦軍到齊之前一舉擊敗秦軍,便派人給苻融寫了封信,信中說:你們能否往後撤出一箭之地,騰出一塊交戰的地方,讓我們渡過淝水,再決一勝負。苻融拿著信找苻堅,苻堅心生一計,決定讓晉軍渡河。許多將領強烈反對。苻堅卻說:“兵不厭詐!兵書上講‘半渡擊之’,難道這個道理你們也不明白?”
苻堅是想將晉軍放過淝水一半的時候再攻擊,把晉兵消滅在淝水之中。哪料想,晉軍一過河,懼戰的秦兵豈能抵擋得住!千軍萬馬隻顧逃命,死傷不計其數。苻堅夾在潰逃的隊伍中,奪路而去,耳邊傳來尖厲的風聲和鶴群的叫聲,都以為是追來的晉軍。這就是“風聲鶴唳”的典故,用以形容秦兵的驚慌失措。晉軍窮追猛打,直到收複了壽陽才收兵。
弱小的晉國,以八萬之師,打敗了秦國的百萬大軍,創下了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看來,兵不在多而貴在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