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三箭定天山(1 / 1)

“三箭定天山”這個典故,出自《舊唐書·薛仁貴傳》。原文是這樣的:

薛仁貴“領兵擊九姓突厥於天山……時九姓有眾十餘萬,令驍健數十人逆來挑戰,仁貴發三矢,射殺三人,自餘一時下馬請降……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九姓自此衰弱,不複為邊患”。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薛仁貴在衛戍天山。發三箭射殺三人,威懾敵營,敵人俯首請降。後人以此喻指武將的武藝高強和功勳卓著。

關於這個典故,曾有一種說法:貞觀十九年,高麗國發生政變,一個名叫泉蓋蘇文的酋長,殺了國王高建武及官員一百多人,並攻打新羅和百濟。

這兩地派使者向唐朝求救。三月,唐太宗率大軍親征。雙方經多次激戰,未分勝負,戰爭處於膠著狀態。

在一次戰鬥中,薛仁貴身著白色鎧甲,騎一匹白馬,揮舞著方天畫戟,衝入敵陣,所向披靡。當時,太宗在高處觀戰,對薛仁貴的驍勇十分讚賞。戰鬥結束後,太宗召見薛仁貴,封其為遊擊將軍,賜給金帛。

這個故事,經後人演繹,竟張冠李戴,甚至編造出一些所謂東征的荒唐故事,在民間流傳。大概的意思是說,“三箭定天山”的地點是在遼寧省鳳城縣的鳳凰山,山上有兩塊巨石交疊,遠遠看去,有個比一間房子還大的孔,說這就是當年的“箭孔”。其實,這是謬誤。薛仁貴在天山作戰,應是十五年後的事情。故事發生在唐高宗顯慶年間,薛仁貴當時任鐵勒道行軍副總管。天山下有個叫“九姓”的部族來侵擾,薛仁貴領兵應戰。他連發三箭,射殺對方三名將領。對方懼而投降,於是軍中流傳出一首“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的歌。這才是“三箭定天山”典故的由來。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經二萬五千裏長征,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吳起鎮後,毛主席給彭德懷寫了一首祝捷詩,歌頌紅軍的英勇。詩中有兩句是:“誰敢橫刀立馬,惟我彭大將軍”。彭德懷把這首詩改過後,送還給毛主席。詩中的這兩句修改為“誰敢橫刀立馬,惟我英勇紅軍”,一時成為美談,流傳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