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不可失”這個典故出自《舊唐書·李靖傳》,意思是時機不可錯過。
這個典故的主角是唐初著名軍事家李靖,他是曾經幫助唐高祖李淵建立唐王朝的功臣。
李靖是陝西三原人,生於公元571年,死於公元649年,著有一部兵書,叫《李衛公兵法》,原書遺失了,隻是《通典》中還保留了部分內容。
高祖武德四年,即公元621年,李靖上書給李淵,獻計平定割據長江中遊地區的蕭銑。
李淵采納了李靖的計策,並任命他為行軍總管,兼任行軍長史,隨李淵的堂侄兒李孝恭,率兵南下去平定蕭銑。
這年的八月,唐軍開到夔州。蕭銑以為秋汛江水上漲,三峽路險,唐軍必然不敢輕易冒進,因此絲毫沒作防備。
到了九月,李孝恭、李靖繼續領兵前進,準備渡長江,下三峽,直搗蕭銑的巢穴江陵。但許多將領覺得水漲時渡江太危險了,要求等水位下降後再進兵。
李靖聽後,堅決反對。他說:“兵貴神速,機不可失。”也就是說,打仗時軍事行動一定要快,遇到好的時機就決不能讓它失掉;隻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才能打勝仗。
李孝恭聽從了他的意見,進兵夷陵。蕭銑派部將文士弘率領精兵數萬,屯紮在清江,準備抵擋唐軍。
李孝恭打算出擊蕭銑,李靖卻不讚成。他說:“文士弘是蕭銑手下的一員猛將,他的士兵很勇敢,最近他們剛失掉荊門,官兵們肚子裏都憋著氣,要跟我們拚一拚,恐怕我們一時還很難打敗他們。不如暫駐紮在南岸,等敵軍士氣衰落時再出擊。”
李靖這次的意見沒有被采納。李孝恭命令李靖留守大營,自己帶了部隊出戰,結果被殺得大敗而歸。敵軍乘機前進,大肆搶掠。
李靖看到敵兵將搶來的東西大包小包帶在身上,就乘機出擊,大破敵軍,此戰共繳獲四百多艘戰船,殺死敵兵近萬人,挽救了危局。
接著,李靖率五千精兵為先鋒,輕裝前進,向江陵進發。他接連打敗蕭銑手下的幾員大將,把蕭銑包圍在城裏。蕭銑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情況下,隻好出城請降。唐軍整隊入城,秋毫無犯。
唐太宗時,李靖被任為兵部尚書、尚書右仆射等職,後封衛國公。他的“兵貴神速,機不可失”的作戰指導思想,至今仍被軍事家們奉為至理名言。
1929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11軍第32師進攻商城的戰鬥,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當時,國民黨河南商城縣地方實力派與暫編第2旅發生內訌,雙方在商城北鄉展開了一場混戰。紅軍32師認為這是一個攻取商城的大好時機,於是在12月24日夜,從商城東南的餘子店出發,奔襲商城。第二天,紅軍先以少數兵力化裝成商人、農民,潛入城區,迅速消滅守衛城門的哨兵。控製南城門後,紅軍主力趁機突入城內。經過激戰,全殲國民黨守軍三百多人,占領了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