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2章 騎兵戰術(2 / 2)

蒙古騎兵是各代遊牧民族王朝騎兵戰術的集大成者,得以席卷歐亞大陸。蒙古騎兵每人至少配備三匹馬,可以進行長途奔襲。在作戰時不拘一格,在遇到強勁的敵軍騎兵時,善於以散兵陣誘敵,當敵軍衝鋒後迅速撤退,等敵軍人困馬疲,主力才出動交戰。對於以步兵為主的敵軍,采用標準的騎兵攻擊戰術,排五列橫隊,20騎一列,前兩排為人馬披甲、使用長矛和狼牙棒的重騎兵,後三排為使用弓箭、馬刀的輕騎兵,重騎兵衝破步兵戰陣後,輕騎兵射箭並砍殺敵軍。同時蒙古軍隊也善於從敵方吸取作戰武器和經驗,比如在野戰中使用炸彈,在攻城時使用大型拋石機等等,都是在和金、宋的戰爭中掌握的戰術和技術。

明朝建立的軍隊以步兵為主體,但對於騎兵戰術有相當的發展,主要是開始試圖以火器裝備騎兵,並探索其作戰戰術。明初給騎兵裝備手銃,作戰時可以施放手銃後再發起衝鋒。明末戚繼光在薊鎮編練新式騎兵,編製為五騎為伍,二伍為隊,三隊為宗,三宗為局,三局為司,三司為部,三部為營,五營為軍。營為基本編製,3000騎左右,配備有鳥槍、快槍各300杆左右,手銃和虎蹲炮等共有200支(門)左右,和當時的步兵一樣,火器兵也要接近三分之一。其設計的騎兵戰術與步兵戰術相仿,以隊為作戰單元,排列鴛鴦陣。作戰時和步兵配合,在陣前放置拒馬以及虎蹲炮,在敵軍進到百步開外時騎兵上馬,敵軍進到百步內,槍銃聽號令分兩輪開火,然後施放火箭,放虎蹲炮,再一齊射箭。敵軍進到30步內,先由步兵上前格鬥,騎兵放置好火器,各持短兵(由前至後分別為銳鈀、刀、棍、大棒、長刀)以鴛鴦陣排列,聽號令在步兵格鬥相持時出陣與敵軍格鬥,在第一、二次信號(擂鼓、天鵝號)要保持隊形,至第三次信號,全部“擁為一列混戰”。聽鳴金後收隊,各回本伍本隊,每三隊為並列縱隊回本陣。這樣的戰法似乎全然不考慮發揮騎兵的機動性,全然是關在步兵戰陣內作戰。以後孫承宗的車營方陣也依然是將騎兵平均部署在車輛戰隊之後,並不將騎兵當作突擊力量使用。因此這種探索雖然有益,但並沒有能夠帶來革命性的變革。

滿清在關外興起也是依靠騎兵。八旗騎兵的主要戰術與金、元各朝相差不多,仍然主要依靠散兵射箭與近距離格鬥,隻是在和明朝的戰爭中掌握了火炮技術,得以在野戰和攻堅戰中使用,但是並沒有發展明末以火器裝備騎兵的趨勢。在入關以後,八旗騎兵戰術即停止發展,甚至有所倒退,戰鬥力也日益下降。傳統的騎兵戰術至此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