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和金文都是我國最早的文字,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根據事物的形體模樣而創造的象形文字,有關兵器的象形文字就有弓、矢、胄、戈、矛、戟、殳、斧、戚、鉞、車、舟、城、郭、兵等。
1.矢和弓
矢和弓組合成射遠兵器弓箭,矢是戰鬥部,弓是彈射裝置。196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朔縣峙峪村附近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中,發掘出一支用長片薄燧石製成的石鏃,加工精致,鏃尖鋒利,箭杆已不存。經放射性碳素測定,大約製造於28945年前,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石鏃。從其加工工藝的精致程度可以判知,我們的祖先至少在3萬年以前,已經初步懂得弓箭的製造和使用技術,但是直到商王武丁和西周早期,才分別出現甲骨文和金文矢的象形字。當時的人們還以甲骨文和金文的矢和弓為基本單元,構成具有新含意的甲骨文和金文單字。如甲骨文和金文的疾字象征人被矢射中而有傷疾之意。
2.戈
甲骨文和金文的戈字為象形文,兩者的形狀相似。在商代的青銅器銘文中,還有人攜青銅戈的圖形,其中戈的圖形也就是商代的金文戈字,反映了文字與圖形一致的情況。由於戈是商代和西周軍隊的基本裝備,所以當時與戰爭有關的單字,都以戈字為其組成部分,如伐字的甲骨文和金文都示為人執戈的形象。國字在銅器“錄卣”中被鑄為“”字,最後演變成繁體漢字“國”,但不論怎樣演變,都離不開“戈”字。國字具有深奧的構字含意:即在四邊有界的疆土內,要有代表武裝力量的戈來保衛,使代表人民的“口”字,能在代表土地的“一”字上進行生產勞動、休養生息。足見構詞者思維的豐富深奧。
3.矛
矛在西周中期鑄造的“日庚簋”上的象形字為“”。從字形上看:矛頭呈微弧形,鋒並不尖銳,由中間向兩側微緩下彎如鉤刺。矛柄安於鋒頭中部,柄的上部右側附有一個半圓形把,便於握持,以便作戰。
4.戟
戟在商周青銅器上才出現象形字。從字形上看:右部為戈頭,戈字左下方的空杯中,放置一個矛頭,其形狀恰似戈與矛的組合。
5.殳
殳是由新石器時代晚期由棍棒演變而來的打擊兵器。殳的甲骨文象形字為;金文象形字為,鑄於“趟曹鼎”上。
6.鉞
有石鉞和玉鉞,商代與西周時期盛行青銅鉞,如殷墟出土的“婦好鉞”。山東省莒縣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灰陶缸上,刻有鉞的圖形,商代甲骨文和代金文字,基本上是上述鉞的象形圖。
7.戰車
古史傳說在黃帝時創造了車子,夏末商初在商湯伐桀的鳴條之戰中,使用了戰車。
在商代至西周時,都是木板製造的運輸船。周武王伐紂時在孟津渡河的運兵船,尚不是專用的戰船,所以甲骨文和金文也就沒有出現具有戰船特色的象形文,隻有一般運輸船的象形文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