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商品年初的價值(年初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量)與該商品年末的價值(年末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它們之間量的差別已能明顯地反映出來了,而這一點在馬克思那個年代是極緩慢的,年初與年末的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幾乎是沒有變化的,可以忽略不計,這種不計並不影響馬克思對整個社會發展的研究。而今天不行了,任何一個企業家或消費者都必須重視這一變化,這一變化已確確實實地影響著企業的投資趨向,影響著消費者的購買及其購買預期。這一變化也使商品經濟中產生了以時間契約為基礎的虛擬商品。這裏就使我們必須思考一個問題,人們在交換商品時是以該商品生產時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計量價值呢,還是以交換商品時再生產該商品生產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計量,很明顯是後者,而不是前者。關於這一點,馬克思並不是沒有察覺,而是在當時這一區別對整個理論體係的建立並沒有實質性的影響。所以我把本書中的觀點定義為動態的政治經濟學,正如前麵所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本質就是發展。冠以“動態”一詞,隻是進一步強調“發展”在當今的重要性,生產力發展的速度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重視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動態變化。
本書共分十章,第一章主要論述了經濟時間,第二章從商品的價值量的動態決定性談起,為全書的分析奠定了一個最基本的理論基礎,並以此在第三章論證了商品經濟的基本經濟規律——價值規律,不是兩大內容,而是三大內容,即除了價值決定,價值交換外,價值發展是商品經濟中價值規律的重要組成部分。第四章進一步分析在價值發展規律中價值(再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變化情況。引進了“熵”的概念,並指出負價值熵並非來自企業本身,而是整個社會的產物,價值的創造與負價值熵的產生有聯係,但不是一回事。第五章進一步分析了價值規律在不同社會的具體形式,指出了資本主義社會雖然存在勞動力價值發展的趨勢,但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經濟規律,它抑製著勞動力價值的發展,勞動者的相對貧困是剩餘價值規律抑製勞動力價值發展的具體表現。同時也指出了勞動力價值發展規律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經濟規律,在社會主義社會人才有可能得到全麵的發展。第六章從特殊商品的誕生和異化、企業集團的發展、微利時代的來臨探索了資本主義的自我揚棄與否定。第七章詳細地論述了勞動力價值發展規律的基本內容。從社會主義生產過程、社會主義生產總過程,以及按勞分配過程三個方麵探討了勞動力價值發展規律的作用機製。第八章,在理論上進一步探討社會主義社會財富積累的製度安排問題,提出了勞動力價值發展與社會主義社會財富積累的製度安排是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探索性觀點。第九章與第十章在上述基本理論框架基本完成的基礎上,對勞動的性質和勞動平等上的製度安排問題作了進一步的探索,研究了非勞動報酬、勞動委托代管製等實際問題。
本書采用了“大綱”兩字,是因為本書的很多觀點在進一步探討中,雖然有些觀點我在二十年前就有一些探討,如再生產決定價值論,但終因本人的功力不夠未能很好展開。今天對書中很多觀點的深入研究仍有這一感覺。以大綱形式示人,是作為一個經濟學者為經濟理論發展作些貢獻,通過拋磚引玉,希望引起人們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興趣與熱愛。
胡建績
2002年8月22日於平江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