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思考法則——思路決定出路(2)(2 / 3)

諾思認為路徑依賴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人或事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沿著這一路徑運行下去。而且這一路徑的既定方向會在以後的發展中得到自我強化。

在現實生活中,路徑依賴現象無處不在。

一個著名的例子是:現代鐵路兩條鐵軌之間的標準距離是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143.51厘米),為什麼采用這個標準呢?原來,早期的鐵路是由建電車的人所設計的,而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正是電車所用的輪距標準。

那麼,電車的標準又是從哪裏來的呢?最先造電車的人以前是造馬車的,所以電車的標準是沿用馬車的輪距標準。馬車又為什麼要用這個輪距標準呢?因為古羅馬人軍隊戰車的寬度就是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

羅馬人為什麼以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為戰車的輪距寬度呢?原因很簡單,這是牽引一輛戰車的兩匹馬屁股的寬度。

有趣的是,美國航天飛機燃料箱的兩旁有兩個火箭推進器,因為這些推進器造好之後要用火車運送,路上又要通過一些隧道,而這些隧道的寬度隻比火車軌道寬一點,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寬度由鐵軌的寬度所決定。所以,今天世界上最先進的運輸係統的設計,在兩千年前便由兩匹馬的屁股寬度決定了。

在職業生涯中,我們無法擺脫這種路徑依賴,一旦我們選擇了自己的“馬屁股”,我們的人生軌道可能就隻有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寬。以後我們可能會對這個寬度不滿意,但是卻已經很難改變它了。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在開始時慎重選擇“馬屁股”的寬度。選擇正確的人生方向,才能走向勝利的彼岸。

兩隻螞蟻想翻越前麵一段牆,尋找牆頭的食物。這段牆長有20多米,高近百米。其中一隻螞蟻來到牆腳前就毫不猶豫地向上爬去,辛苦地努力著向上攀爬,可是每次它爬到大半時,就會由於勞累、疲倦等因素而跌落下來。

可是它不氣餒,它相信隻要有付出就會有回報。一次次跌下來,它又迅速地調整一下自己,重新開始向上爬去。而另一隻螞蟻觀察了一下,決定繞過這段牆去。很快地,這隻螞蟻繞過這段牆來到食物麵前,開始享用起來,而那隻“勇敢、堅定”的螞蟻還在不停地跌落下去又重新開始。

很多時候,成功除了勇敢、堅持不懈外,更需要方向。也許有了一個好的方向,成功來得比想象的更快。

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區別在於,成功者選擇了正確的方向,而失敗者選擇了錯誤的方向,因此我們經常能夠看到一些基礎相差無幾的人由於選擇了不同的方向,職業生涯迥然不同。人們之所以做出了錯誤的選擇,是因為沒有能力作出正確的答案,就如同我們在考場上遇到自己不會做的選擇題,隻能根據自己的瞎猜去判斷。

在國際IT行業中,戴爾電腦是一個財富神話。戴爾計算機公司從1984年成立時的1000美元,發展到2001年銷售額達到310億美元,是一段頗富傳奇色彩的經曆。戴爾公司有兩大法寶:“直接銷售模式”和“市場細分”方式。而據戴爾的創始人邁克爾·戴爾透露,他早在少年時就已經奠定了這兩大法寶的基礎。

戴爾12歲那年,進行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生意冒險——為了省錢,酷愛集郵的他不想再從拍賣會上買郵票,而是通過說服自己一個同樣喜歡集郵的鄰居把郵票委托給他,然後在專業刊物上刊登賣郵票的廣告。出乎意料地,他賺到了2000美元,第一次嚐到了拋棄中間人,“直接接觸”的好處。有了第一次,就再也忘不掉了。後來,戴爾的創業一直和這種“直接銷售”模式分不開。

上初中時,戴爾就已經開始做電腦生意了。他自己買來零部件,組裝電腦後再賣掉。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一台售價3000美元的IBM個人電腦,零部件隻要六七百美元就能買到。而當時大部分經營電腦的人並不太懂電腦,不能為顧客提供技術支持,更不可能按顧客的需要提供合適的電腦。這就讓戴爾產生了靈感:拋棄中間商,自己改裝電腦,不但有價格上的優勢,還有品質和服務上的優勢,能夠根據顧客的直接要求提供不同功能的電腦。

這樣,後來風靡世界的“直接銷售”和“市場細分”模式就誕生了。其內核就是:真正按照顧客的要求來設計製造產品,並把它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直接送到顧客手上。

此後,戴爾便憑借著他發現的這種模式,一路做下去。從1984年戴爾退學開設自己的公司,到2002年排名《財富》雜誌全球500強中的第131位。在不到20年時間,戴爾公司就成了全世界最著名的公司之一。正是初次做生意時的正確路徑選擇,奠定了後來戴爾事業成功的基礎。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想路徑依賴的負麵效應不發生,那麼在最開始的時候就要找準一個正確的方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基本思維模式,這種模式很大程度上會決定你以後的人生道路。而這種模式的基礎,其實是早在童年時期就奠定了的。做好你的第一次選擇,你就設定好了自己的人生。找準正確的方向就是成功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