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思考法則——思路決定出路(2)(1 / 3)

棘輪效應是出於人的一種本性,人生而有欲,“饑而欲食,寒而欲曖”,這是人與生俱來的欲望。人有了欲望就會千方百計地尋求滿足。這個效應可以用宋代政治家和文學家司馬光一句著名的話來概括: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句話出自他寫給兒子司馬康的一封家書《訓儉示康》中,除了“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著名論斷,他還說:“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司馬光秉承清白家風,不喜奢侈浪費,倡導儉樸為美,他寫此家書的目的在於告誡兒子不可沾染紈絝之氣,應保持儉樸清廉的家庭傳統。

曆史上,古今中外勤儉節約的故事不勝枚舉。毛澤東要求別人的事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飯,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極為簡樸,一件睡衣竟然補了73次、穿了20年。經濟困難時期,他自己主動減薪、降低生活標準,不吃魚肉、水果。上世紀60年代,有一次他召開會議到中午還沒有結束,他留大家吃午飯,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幾小碟鹹菜,主食是燒餅。偉人在勤儉節約方麵為國人做出了表率。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經常說的一句英國諺語是“節約便士,英鎊自來”,每天深夜她都親自熄滅白金漢宮小廳堂和走廊的燈,她堅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擠到一點不剩。號稱“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的日本豐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從一點一滴做起,勞保手套破了要一隻一隻地換,辦公紙用了正麵還要用反麵,廁所的水箱裏放一塊磚用來節水。一個貴為一國之尊、一個是世界著名的跨國公司,節約意識竟如此強烈,令人讚歎。

西方一些成功企業家雖家境富裕,但依然對子女要求極嚴,從不給孩子更多的零花錢,甚至寒暑假還讓孩子四處打工。這些成功企業家並不是苛求子女能為自己多賺一點錢,而是希望子女懂得每一分錢的來之不易,懂得儉樸和自立。

這一點在比爾·蓋茨的身上體現尤為明顯。微軟公司的創始人比爾·蓋茨是世界首富,個人資產總額達460億美元。但是他在巴黎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說,將要把自己的巨額遺產返還給社會,用於慈善事業,而隻給三個子承區區幾百萬美金。

比爾·蓋茨的慈善事業始於1993年秋天。當時,他和後來成為他妻子的梅琳達等人到非洲旅遊,當地人民的極度貧困激起蓋茨心靈的震顫。蓋茨感慨之餘,建立了9400萬美元的基金會。

2000年1月,蓋茨將原先的兩個基金會合並,組成了“比爾與梅琳達基金會”。這一基金會由父親老蓋茨統領,目前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基金會,總額高達240億美元。

老蓋茨說,他的退休生活其樂無窮。他大部分時間都用在“揮霍”兒子賺來的財富上,把這些錢拿來捐贈給全球各地的醫療和教育計劃。

蓋茨認為,擁有很多不勞而獲的財富,對於一個站在人生起跑點的子女來說並不是件好事,他覺得子女的人生和潛力應和出身的富貴和貧寒無關。

比爾·蓋茨稱,他和妻子看到在健康、教育、研究等領域還存在著的很多不平等現象。因此,他們決定將自己的財產用於解除這樣的不平等上。他還希望其他有錢人也能夠將自己的財產回歸社會,用於解決社會上存在的不平等。

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家之寶,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我們仍不能忘本。一粥一飯來之易,隻有品嚐人生的艱辛,養成節儉的生活習慣,才能同時積累物質和心靈的財富。勤儉是真正的生財之道和持家之道。因此,我們要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養成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隻有這樣才能打破“棘輪效應”的怪圈。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21歲中進士,前後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間他總是注意節儉,常常精打細算,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洲,由於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就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自己耕種,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後平均分成12份,每月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隻用一小份。錢全部分好後,按份掛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今天的生活開支。拿到一小份錢後,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隻準剩餘,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裏,以備意外之需。

這個故事告誡我們勤儉持家才是硬道理,懂得如何理財才是真正擁有財富的保證。因此,我們在消費方麵,一定要製定預算開支,管好自己的錢,這樣就能杜絕浪費。要好好計劃每一分錢的用處,把它用在值得的地方,克服“棘輪效應”的影響。

路徑依賴理論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一旦人們做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讓你不能輕易走出去。”這就是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思提出的著名的“路徑依賴”理論。這一理論成功地闡釋了經濟製度的演進規律,從而獲得了199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