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見是一個人對自身力量的認識和充分估計,它是自我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在做人、做事方麵就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不盲目地隨從別人。做人一旦沒有了主見,就容易被物欲所左右,被別人牽著鼻子走。自己的腦袋成了聾子的耳朵,自己的命運成了人家案板上的魚肉。自己心中要有主見,這是做人的一條重要底線。在現實生活中要做一位有主見之人,因為鞋和腳合不合適隻有自己才知道。
■
巴爾紮克的父母要求他做一名律師,而巴爾紮克也已拿到了法學院的學士學位,並且在一家法律事務所謀到了一個錄事的位置。但20歲的他卻向父母提出,要當一名作家,當一個名揚天下的作家。
他的想法遭到父母的強烈反對,認為他居然要放棄一個收入有保證的職業,放棄自己的光明前程,把一生耗在一個靠不住的手藝上,何況在此之前,兒子沒寫過一首讓人感動的詩和一篇像樣的文章,連翻譯課的成績也隻是第32名,而全班隻有35名同學。
經過很長時間的爭執,父母才與兒子達成協議:每月提供120法郎生活費,限期兩年,如兩年中他創作不出足以使他成為偉大作家的作品來,他必須重新坐到律師事務所的位置上去,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
當巴爾紮克寫出第一部詩劇《克倫威爾》,在家中向親友朗誦之後,一位頗有名氣的詩人毫不隱諱地寫信給巴爾紮克的老爹說:“令郎可以嚐試各種職業,就是不要搞文學。”這對巴爾紮克來說簡直是一個可怕的判決。但巴爾紮克的主見和信心並未因此而動搖,在父母斷絕生活援助之後,他仍克服重重困難,堅持走自己的路。
巴爾紮克如果聽從父母和那位詩人之見,放棄自己的追求,他的家鄉都爾城可能會多了一名好律師,但是法國卻少了一位天才作家,世界文學寶庫中將不會有《人間喜劇》這部偉大的作品。
巴爾紮克的故事證明,主見是我們每一位青年朋友不可缺少的素質,他是一位導師,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和關鍵時刻指點迷津。因此,每位青年在遇到“浪潮”撲打時,在碰上“熱風”引誘時,必須冷靜對待、用心思考、仔細分析、認真抉擇,不要被別人的觀點所左右,唯此才能無悔於時代的厚愛,無悔於自己的青春。
■
戴高樂10歲的時候,總的來說他不是一個好學生:他討厭學校的束縛,隻願意學習那些讓他感興趣的東西。他好動、好鬥、不聽話、專橫、令人討厭。他的家人常說:“隻要夏爾一出現,家裏就沒有平靜日子了!”
夏爾·戴高樂於1900年進入巴黎一所中學的初中部學習。主持這所中學教學工作的是他嚴厲而博學的父親亨利·戴高樂。
亨利·戴高樂在學校裏同時還教法語、拉丁語、希臘語、曆史、哲學和數學。這位綽號為“戴高樂之父”的特殊教師給他的學生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而夏爾·戴高樂並不是他父親最好的學生。他的姐姐後來回憶說:“他在班上不好好學習……他不上德語課,從來不交作業。隻喜歡寫詩和看書。”直至14歲,夏爾·戴高樂仍隻是一名“中等生”。他雖然在法語和曆史方麵很有天賦(這顯然是受他父親的影響),但卻對德語和數學不大感興趣,以至於他的父親威脅他說:如果繼續在這些方麵不努力,就要懲罰他。但這種威脅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從夏爾·戴高樂15歲開始,情況發生了重要變化。夏爾·戴高樂決定報考聖西爾高等軍事學院。
他的姐姐回憶說:“當時,他突然變成了另一個孩子。”他博覽群書,具有驚人的記憶力,而且還變得十分好學,各科成績很快就躍居全班第一名。進聖西爾軍校的必備條件之一是數學過關,而他的數學成績已經很優秀了。另一個必備條件是懂德語。為學習德語,戴高樂於1908年在德國待了整整一個夏季。就這樣,夏爾·戴高樂順利通過了聖西爾高等軍事學院的入學考試。
巴甫洛夫說:“如果我堅持什麼,就是用炮也不能打倒我!”人的心理總是那麼複雜,世界上每一個人的想法都是不同的,倘若一味聽從別人的意見,或是屈服於客觀,那就不可能有奇跡了。
人無完人,因此,不要總是盯著自己的缺點看,多尋找自己的長處,多學學那些成功者。成功者在挫折和危機麵前不會灰心喪氣,他們依然滿懷希望,依然堅定信念。正是由於他們對信念的執著,才使得他們獲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一個人能否做成、做好一件事,首先就要看他的心態如何,看他是否具備認真踏實、持之以恒的精神。堅定的信念和良好的心態,能夠幫助人們想出更多解決問題的辦法。因此可以說,增添一分信心,就增添十分成功,要想有所收獲,就必須有所投入。若不付出卻夢想成功,則無異於癡人說夢。因此,我們一旦確定了目標,就要勇往直前,不要被別人的觀點所左右,不拋棄,不放棄,勝利永遠屬於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