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相同崗位的工程技術人員,企業老職工、固定工和外聘工在基本工資、效益工資、夥食補貼和住房津貼上有明顯的差異,並且差異較大。比如,同為工程技術人員,居然有三種工資標準,有8%的處於甲類編製(老職工)的基本工資、住房津貼和夥食補貼每月38元,高出乙類編製人員(固定工)1100元,高出丙類編製人員(外聘工)(1800元)1800元。
公司目前科技人員中的48%處於乙類編製、45%處於丙類編製。這一問題在主管級人員身上也明顯存在。在這個公司,大量的工程技術人員從事相同的工作,甚至同為部門主管,但是由於身份類型不同,導致了工資待遇的明顯區別。該公司的工資體係並沒有全麵反映員工的勞動差別,由於舊體製的存在,使得工資體係不能完全實現“按勞分配”的初衷。
職位高的員工由於編製“低”,往往拿的工資比編製“高”的員工低,即使他的職位高於後者,這必然導致其心理上的不平衡進而產生怨氣,結果是“劣幣驅逐良幣”。後來,導致乙類編製的科技人員有一半跳槽而去。由於關鍵性人才、優秀人才走了,留下眾多的一般性人才,嚴重影響了該公司的生存與發展。
企業的人才外流可以用格雷欣發現的“劣幣驅逐良幣”法則來解釋。企業在有足夠的實力使有能力員工的薪酬得到滿足,尤其是以有競爭力的薪酬政策吸納與滯留高素質員工,以確保企業不至進入這種情況。遏製格雷欣法則首先須有新的薪酬觀。對所有企業來說,均須將員工薪酬的提升,看做是員工素質提高、企業興旺發達的重要標誌。這是因為,處理得當,薪酬提升可以提升員工素質與提高企業效益的良性循環。
■
在《南方周末》上刊登過的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從國外學成歸來的醫生,標準的“海龜”,就職於某市某家大醫院。該醫生不僅醫療技術高超,而且醫德高尚,工作兢兢業業,盡職盡責。
僅有這些,還就罷了,此醫生有一“怪癖”,或者說,從國外帶回來了一個“壞毛病”,就是從來不“笑納”病人私下主動遞上來的“紅包”,這還得了,馬上就激起了大多數醫生們一致的憤怒。於是,最後由院方出麵,將這個醫生下了崗,解除了聘用合同。
當然,根據中國大陸多年來豐富的鬥爭經驗,不是簡單的讓他一走了事,還扣了幾頂不大不小的帽子,言明這個醫生工作一向不稱職,不能勝任醫生的神聖崗位,弄得這位醫生下崗後四處求職不得,隻好又被迫遠走他鄉,重新出國另謀他路。
從這個故事裏我們看出,優秀的“海龜”被排擠出去,就是一個典型的“劣幣驅良幣”的現象。作為管理者,要防止自己的團隊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奇怪現象。
■
韋奇定理
——成見不可有,主見不可無
有句話叫“三人成虎”,第一個人對你說城裏來了老虎,你肯定不信,第二個人說時你會覺得很難信,第三個人也這麼說,恐怕你就有點信了。至少你要搞清楚為什麼這麼多人都這麼說,難道是“無風不起浪”嗎?
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隨時隨地都會麵臨選擇。做人如果要想做到不人雲亦雲、隨波逐流,永遠跟在別人屁股後麵走,就必須有自己的做人主見。
德納姆的一句名言說的好:我們決不可被盲目所左右,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見地。
每個人一生中都做出各種決策,大到擇業、婚戀,小到出行、購物等。而借用老馬的話,人又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周圍都有家人、親戚、朋友和同事等人際交往圈。
因此,在準備做出決策時,不可避免就會谘詢他人的意見。這時,就必然麵臨韋奇定律的困擾。
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經濟學家伊渥·韋奇提出:即使你已有了主見,但如果有十個朋友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難不動搖。這種現象被稱為“韋奇定律”。
懷疑自己並不是壞事,多參考他人的意見,可以集思廣益,有利於修正自己,但自己認準的一定要堅持。當然,堅持是要有技術的,過硬的技術、深入的調查、嚴謹的推理,是你堅持真理不為所動的基石。愛因斯坦在提出相對論後,曾有一百名教授聯名寫書質疑他的理論,愛因斯坦對此置之不理,繼續他的研究。他說:“如果我錯了,那麼有一個教授指責就夠了。”
元代大學者許衡一日外出,因為天氣炎熱,口渴難耐。正好路邊有一棵梨樹,行人們紛紛去摘梨解渴,隻有許衡不為所動。這時候有人就問他:“為什麼你不摘梨呢?”許衡就說:“不是自己的梨,怎麼可以隨便亂摘呢?”那人就笑他迂腐:“世道這麼亂,管它是誰的呢。”許衡又說了:“梨雖無主,我心有主。”
許衡的做法乍看迂腐,實則是一種非常難得的做人準則。人生有許多時候是麵臨許多誘惑的,麵對誘惑不動心,身不被物役,心不被金迷,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並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達到的境界。這是一種難得的定力,沒有堅實的精神支柱,沒有良好的處世心態,沒有高超的做人修養,是很難堅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