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漢武帝劉徹在位的時代,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大一統時代,說大一統,內容自然很多,比如中央集權上的大一統。繼漢景帝劉啟削藩之後,漢武帝繼續推行對諸侯國的打壓政策,削弱諸侯國權力,通過實施推恩令,徹底瓦解諸侯國對中央政權的威脅,使西漢沒有出現諸侯割據的局麵。又比如思想上的大一統,正式確立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儒家文化在中國文化曆史上的統治地位從此開始。比較重要的,還是國土上的大一統,西漢立國早期的南越諸侯國,到了漢武帝劉徹在位時期,徹底變成了郡縣,今天福建、廣東、廣西地區,皆由漢帝國直接設立郡縣進行統治,南方各省從此正式與中原大地連接成一片。這是一項對中國曆史影響深遠的成就。
這一步的實現,自然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從西漢初期趙佗建立南越國開始,南越就以諸侯國的身份存在,盡管歸屬於西漢帝國,但畢竟不是直接的統治。隨著西漢與南越地區聯係的加強,取消諸侯國,設立中央的直接統治,也成為大勢所趨,完成這個“大勢”的一個重要人物,就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終軍。
終軍,在後來中國的抗日戰爭史上曾有極高知名度,一首優秀的抗戰歌曲《知識青年從軍歌》裏的第一句就是“君不見,漢終軍,弱冠係虜係長纓,君不見,班定遠,絕域輕騎摧戰雲”。所謂“班定遠”,就是東漢立下拓通西域奇功的定遠侯班超,能與這樣人物並列的終軍,自然不是一般人。事實上,他是促成南越割據政權最終放棄自立,歸附中央郡縣的關鍵人物。他的人生雖短,但光輝燦爛,絕不在班超經營西域之下,其壯烈殉國的慨然結局,千載之下,更令無數仁人誌士欽佩尊崇。在悲壯慘烈的八年抗戰裏,成為前線百萬浴血奮戰的中國軍人的精神支柱。 一
南越的創建者趙佗病逝於公元前137年,享年九十七歲,是漢朝諸侯王中最高壽的王爺。此時,南越國的曆史已經接近尾聲。漢文帝時期重新成為諸侯王後,趙佗止戈為武,發展生產,但南越在中國南方的“獨大”地位,卻日漸削弱。南越的東麵,即今天福建、浙江地區,存在著“閩越”政權,閩越日益強大,開始不斷侵略周邊地區。閩越是與南越同時存在的一個政權,在劉邦時期被冊封為諸侯國,主體民族是當地越族。漢武帝時期,閩越已經分裂成東甌、南海、閩越三個政權,其中閩越最強,時常出兵侵擾周邊地區。無論南越,還是東甌、南海,都曾不斷向漢帝國上書訴苦。對於這些地區之間的征伐,長期以來西漢王朝都采取“說和”態度,盡量以中央政府的名義主持公道,甚少動兵。漢武帝劉徹即位後,中國長江以南政權林立,漢帝國的實際控製區域,往南最多到今天湖南地區,往東南隻能到浙江地區。
這樣的局麵,年輕的漢武帝自然不會甘心。他即位的早期,漢文帝的妻子——竇太皇太後還健在,國家大事多集中在她之手,老太太奉行無為而治,反對輕易動兵。即使如此,漢武帝依然見縫插針。公元前138年,閩越政權發動了對東甌部族的侵擾,在竇太皇太後表態不能動兵的情況下,漢武帝依然派親信嚴助為使節,以調解雙方糾紛為名,調動漢朝駐紮在浙江會稽的駐軍攻擊閩越,迫使閩越撤軍。此事之後,整個東甌部族全部內附,遷到今天蘇北淮安、鹽城地區居住,從此徹底融入漢民族之中。原本是中國南方霸主的南越國,此時飽受閩越侵擾之苦。趙佗晚年,就已經因為閩越入侵,放棄了東麵的部分領土,采取防守策略。公元前137年趙佗過世後,繼承王位的是他的孫子趙胡。這時期閩越的侵擾更加劇烈,公元前135年,即趙佗死後兩年,閩越發動了對南越的大規模進攻,無法抵抗的趙胡向漢武帝求救。這次漢武帝果斷出兵,在漢朝的兵威下,閩越再次不戰自退。漢帝國的果斷行動,不但讓閩越暫時收斂,更令南越感到自危。事情結束後,趙胡本打算入朝朝見漢武帝,但深感漢武帝統一中國南方雄心的南越大臣們竭力反對,最終隻是派其子趙嬰齊入長安為人質。
漢武帝早期,除了對匈奴采取備戰政策外,對中國南方大地的統一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漢帝國一改之前幾代帝王無為而治的策略,對南方諸國分化瓦解,采取冒頭就打的政策,特別是兩次對閩越的征伐,以及東甌內遷,都極大提高了中央政府在南方的威望。登基之初的漢武帝,意圖保持各南方諸侯國勢力均衡的局麵,以便為之後統一南方、各個擊破奠定基礎。
此時的南越政權,恰如“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比起開創基業的趙佗,趙胡還算是個守城之主,他在任時期,統治尚且穩定。但此時的趙胡,已經對漢帝國有了戒心,他開始大量修築從漢地進入南越的關卡,增派軍隊,同時多次以各種理由拒絕入長安朝見漢武帝。對以前是“敵國”的閩越,也轉為通好,與閩越王餘善相互串通,互為唇齒。公元前130年,番陽令唐蒙上奏,請求通夜郎,即從雲南地區的夜郎國借道,以便將來能借此地進兵,平定南越政權。漢武帝劉徹準奏,次年唐蒙入西南,說服夜郎國歸漢,在當地設立郡縣。從此漢帝國對割據南方的南越政權形成了夾擊之勢。
南越命運的轉折,發生在趙胡去世後。按照南越的規矩,留在長安做人質的趙嬰齊回國繼承王位。這時對西漢利好的消息是,趙嬰齊在長安娶當地女子樛氏為妻,並生下兒子趙興。在漢王朝的壓力下,趙嬰齊立趙興為世子,這樣下一代南越接班人身上就有了漢朝的烙印。但趙興畢竟是幼子,如此舍長立幼,自然也引起了南越國大臣的不滿,後來南越的動亂也正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