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域的爭奪戰裏,北匈奴獲得了暫時的勝利,接著卻是永遠的失敗。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北匈奴勢力的持續衰微,恰恰是在從東漢手中奪回西域之後,衰微的原因是天災。
在北匈奴重新占有西域的公元75年,西域遭遇了極端天氣,之後連續八年,西域每年春天都幹旱,冬天極度酷寒,還有輪番的暴風雪災害。老天爺似乎也在成全放棄西域的漢帝國。
這樣的極端天氣,對北匈奴的打擊是極其沉重的,以遊牧為主的他們,牛羊牲畜被大量凍死,衣食無著。想壓榨西域諸國,可歸附的西域各國也各個窮得叮當響,甚至不少人開始懷念漢帝國。漢帝國在時,一旦遇到這種情況,都會發大量的米糧賑災,視西域國民為自己的子民。但北匈奴卻視他們為奴隸,內外交困之下,北匈奴眾叛親離。為了彌補極端天氣帶來的損失,北匈奴不惜血本,冒著全軍覆沒的危險開始長途奔襲,意圖劫掠漢地。可這招不幸失算,他們先劫掠遼東,沒想到東部草原住著的,是已經成為漢帝國子民的鮮卑人、烏桓人。想劫掠東漢的河北、山西、陝西各地,沒想到南部草原住著的,是被他們趕走的南匈奴人。想劫掠河西走廊,這裏早有漢朝精銳的河西軍枕戈待旦。連番的侵擾,最終都以慘敗告終。眾叛親離的北匈奴,離末日越來越近了。
這時期漢帝國一場看似和北匈奴無關的政治變動,也加速了北匈奴末日的到來。公元88年四月,一直對開疆拓土沒有興趣的漢章帝病故,其四子劉肇即位,就是東漢曆史上的漢和帝。劉肇本來是不具備即位資格的,但他被漢章帝的皇後竇氏收為養子,符合了中原王朝“立嫡不立長”的皇位傳承製度,即位也就順理成章了。此時劉肇隻有九歲,恐怕連匈奴在哪裏都搞不清楚。國家大權落在了其養母竇太後手裏,竇太後所倚重的權臣,就是一貫主張對匈奴實行強硬政策的主戰派人物——大將軍竇憲。他是竇太後的兄長,也是此時漢帝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他的掌權,標誌著漢帝國對匈奴的打擊進入最後的總攻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