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把匈奴打到歐洲(3 / 3)

在東漢政壇,比起早年的外戚竇固,竇憲是一個極其囂張跋扈的人,漢章帝在位的時候,他就因為侵奪公主的土地,差點兒被拉出去砍了。權傾朝野之後,竇憲更是目中無人,甚至到了睚眥必報的程度,先前得罪過他的人,都要找個理由報複回來。但這個人也是打仗的好手,特別是新近掌權,當然要通過戰功來立威,打擊的對象,就是北匈奴。對竇憲來說,想要壓服朝野的反對派,方法隻有一個——徹底消滅苟延殘喘的北匈奴。

公元88年,漢帝國再次討論對北匈奴的用兵問題,軍方的將領們都主張出兵,但文臣們卻堅決反對。司徒袁安集合了一幫文臣,反複上書反對,理由也是當年的那幾條,對蠻夷不用追殺,趕跑就行了,打仗就要花錢……當然他們更擔心的是,連續對外戰爭,會造成軍人集團勢力坐大,外戚勢力膨脹,這樣文臣們的日子就不好過了。

但竇太後是不管他們是否好過的,打仗能給竇憲立威,也就意味著能給竇家外戚集團立威,再說北匈奴已到了強弩之末,如此大功,自然不能放棄。事情就這麼定下來了。竇憲統帥大軍,與南匈奴合兵,發動了對北匈奴的大舉反擊戰。是年六月,漢軍出朔方,與北匈奴軍在涿邪山激戰,一舉破之,隨後一路追殺,直殺到今天內蒙古杭愛山下,一路僅招降俘虜就有二十萬人。得意揚揚的竇憲也分外高興,在杭愛山勒石記功而還,可謂對當年封狼居胥的霍去病有樣學樣。這場酣暢淋漓的大勝,就是後來宋朝名臣範仲淹心向往之的“勒燕然山”。

燕然山之戰對北匈奴的打擊可以說是毀滅性的。當時北匈奴全部人口不過幾十萬人,一場廝殺連投降帶被俘,幾乎損失了一半以上的人口。這場打擊甚至超過了西漢時期衛青、霍去病的漠北之戰,北匈奴和東漢的戰爭確實不能再繼續了。東漢方麵,先前反對出兵的司徒袁安,在竇憲獲勝後,火速提出了招降的建議,認為這是一勞永逸解決匈奴問題的好機會。依照袁安的建議,漢朝派梁諷等人為使者,去北匈奴藏匿的巴爾喀什湖地區招降,在梁諷的勸說下,窮途末路的北匈奴單於最終動心了,準備效仿南匈奴,徹底向漢朝投降。如果此舉成行的話,恐怕後來匈奴騎兵肆虐歐洲的大戰,就不會存在了。

意外在這時候發生了。招降,文臣們很高興,太後很高興,北匈奴也很高興,唯獨竇憲不高興,在他看來,這分明是在和他搶功。南匈奴也不高興,南匈奴和北匈奴有死仇,在他們眼裏,部落矛盾永遠大於民族矛盾。於是,竇憲和南匈奴單於一拍即合,趁著北匈奴接受招降、疏於防範的機會,再一次大規模進攻,一勞永逸解決北匈奴問題。公元90年七月,漢軍與南匈奴兩路夾攻,殺入了北匈奴的王庭,疏於防範的北匈奴大軍頓時崩潰,匈奴單於的老婆閼氏以及一萬五千多人被俘。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漢使梁諷和班固,此時就奔走在奉命冊封北匈奴的路上,他們到達的時候,看到的卻是一地死屍。

從此以後,北匈奴戰不能戰,降也不能降,唯一的出路就是西遷了。公元91年二月,竇憲再次出兵,在金微山(阿爾泰山)包圍北匈奴殘部,俘虜了單於的母親,單於率領幾千人突圍北逃。這是漢匈戰爭曆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的戰鬥。自此以後,北匈奴開始了西遷之路,繞過鹹海,向遙遠的西方遷徙,在伏爾加河流域定居下來,成為4世紀前葉活動於伏爾加河流域的匈人的祖先,在那裏繼續圓已經在大漠之上破碎的重建匈奴帝國的美夢。一個多世紀後他們出現在歐洲,又是另一個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