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東漢最後的戰神——皇甫嵩(3 / 3)

饒是刻薄如此,皇甫嵩對東漢王朝依然忠心耿耿。公元188年十一月,黃巾起義餘波尚未完全平息,河西走廊又摁下葫蘆起來瓢,涼州任王國聚眾叛亂,竟然一路殺到陝西寶雞。一旦寶雞淪陷,中原大地就無險可守,危急之下,漢靈帝也大方了,原先剝奪的左將軍職務,也趕快還給了皇甫嵩——快去平叛吧。

與皇甫嵩一道參加平叛戰爭的,是後來著名的權臣董卓。董卓主張火速進兵,皇甫嵩堅決反對,他認為寶雞城池堅固,完全可以防守,拖疲叛軍。事實果然如皇甫嵩所料,叛軍久攻寶雞不下,不得不撤退,皇甫嵩隨即率軍追殺,一舉全殲一萬多叛軍。皇甫嵩用兵之高明,讓董卓相形見絀,也招來了他的嫉恨。

多年的平叛戰爭裏,皇甫嵩儼然成了東漢帝國的“救火員”,而他也在曆次得勝中,擁有了一支完全聽命於自己的軍隊。當時也有人勸皇甫嵩自立為王,卻被皇甫嵩拒絕。每次戰鬥勝利後,皇甫嵩都主動交出兵權,避免朝廷猜忌。一旦朝廷到了用人之際,不管之前遭受多麼刻薄的待遇,他都甘當“螺絲釘”,無怨無悔,出生入死。在當時東漢的諸多將領裏,他的用兵能力是數一數二的,率領的軍隊戰鬥力也是最強的。 三

耿耿忠心的皇甫嵩,也因為對漢帝國的忠心,幹了一件把漢帝國推到架空位置上的錯事:拒殺董卓。

在平定王國叛亂後,東漢帝國首先對董卓下手了。董卓被任命為並州牧,其軍隊被劃撥給皇甫嵩。但董卓死攥著軍隊不撒手,這時候誰都看得出來,董卓已經懷有二心。皇甫嵩的侄兒皇甫酈也看出來了,這時期皇甫嵩的軍力遠強於董卓,如果想除掉董卓,不管是明刀明槍幹仗,還是暗殺,成功概率都很大。皇甫酈勸說叔叔動手,忠於漢朝的皇甫嵩,在明知董卓奸詐的情況下,選擇了直接向朝廷揭發董卓的惡行。此時的漢帝國已經到了晚期,揭發有什麼用?最後董卓隻是被申斥而已,但他和皇甫嵩的梁子就這樣結下了。

皇甫嵩的忠誠,很快換來了最糟糕的後果。兩年後,即公元190年,董卓以清君側的名義率兵進入洛陽,擁立漢獻帝,成了把持國政的太師。此時身為洛陽中郎將的皇甫嵩,兵權早交給了朝廷,自然成了董卓案板上的弱肉。董卓到洛陽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逮捕皇甫嵩,企圖羅織罪名將其殺害。但幸運的是,皇甫嵩的兒子皇甫堅壽與董卓交好,苦苦求情下,董卓始終下不了決心。小心眼兒的董卓始終放不下當年的事,一心要讓皇甫嵩屈服。他故意要朝臣當著皇甫嵩的麵給自己下跪,問皇甫嵩怕不怕自己的威嚴,在絕境之下,皇甫嵩依然平靜以對,他回答說:“如果您用聖德輔助皇帝,我有什麼可怕的,如果您用暴力治理天下,天下人都會害怕。”殺人如麻的董卓不禁折服,主動釋放了皇甫嵩,並委以要職。但在董卓把持朝政時,皇甫嵩始終“不獻一策”,儼然一個擺設,在朝臣紛紛趨炎附勢的情形下,他是少數保有氣節的人之一。

董卓敗亡之後,皇甫嵩一直陪在漢獻帝身邊,不管是司徒王允還是李、郭二將,都對他尊重有加。他一度做到了太尉,但權力卻被架空,東漢末年群雄逐鹿的舞台上,他本來可以成為拯救者,卻因過分“愚忠”,最終隻能“靠邊站”。公元195年,皇甫嵩病逝,東漢帝國也在他離世後變得名存實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