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塞,小豆芽你說得太好了,我得加把勁兒學習,不然隻能永遠做你的小尾巴了。”當當說著拿出一幅圖,“考考你,畫得是什麼?”
“這不是我們學過的孟浩然的《春曉》嗎!‘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叮叮搖頭晃腦背起來。
“是啊,這正是‘春眠不覺曉’圖。但你知道為什麼春眠不覺曉嗎?”當當給叮叮出了難題。
“春眠不覺曉,不就是說春天到了人們容易出現昏沉欲睡的‘春困’嗎?”叮叮拍著小胸脯說。
春回大地,氣候宜人,暖洋洋的天氣,卻常使人感到懶洋洋的,精神不振,昏昏欲睡。這就是人所說的“春困”。
春天為什麼會發生春困呢?春困不是病,它是一種短暫的生理現象,是人體生理機能隨自然季節變化和氣溫高低的轉換而發生相應調節。冬天,人體為了適應寒冷的環境,保護體內的溫度而防止熱量散發,皮膚和微細血管處於緊張收縮狀態,維持機體的生理恒溫和中樞神經係統興奮信息增多,因此人的大腦比較清醒。到了春天,氣溫適中,皮膚和肌肉微細血管處於弛緩舒張的狀態,血流緩慢,體表血液供應量增加,流入大腦的血液就相應減少,中樞神經係統的興奮性刺激信息減弱,於是出現昏沉欲睡的“春困”現象。“春困”是自然氣候因素作用於人體的結果,是不可避免的,不過,隻要順應人體自然變化規律,平時注意自我保健和調理,是可以減輕甚至克服的。
每天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有助於消除疲勞,減少白天的困倦現象。春天也不要過多“開夜車”,以免誘發或加重春困。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室內空氣不通暢,也會助長“春困”發生,使人感到頭暈困乏。所以,經常打開窗,保持室內新鮮空氣,不僅對防治“春病”有利,對克服“春困”也有作用。此外,有規律地進行體育鍛煉可以大大加快腦處理信息的反應速度,能有效地防止春困。可選擇輕柔舒緩的活動項目,如快走、慢跑、廣播操、太極拳等。此外,經常按摩太陽穴,或用手指梳理頭發,都是克服“春困”的有效方法。
春冬晨練最好待日光
“小尾巴,你每天早上都是幾點起床呀?”小豆芽問道。
“一般都是六點多就起床。星期天在床上多賴一會。”當當回答道。
“那你起來鍛煉身體嗎?天氣好的話我每天都會堅持鍛煉的。”
“小尾巴,你的記性怎麼這麼不好啊!我前幾天不是剛給你講過一天中哪個時段的空氣最新鮮了嗎?”叮叮提醒道。
“說歸說,可是大家還是傾向於早晨鍛煉啊?”當當不解地問。
“我不和你糾纏這個問題了。我要提醒你的是,夏秋季節你不管早晚鍛煉都無所謂。但是春冬就不一樣了。具體原因,請聽魔盒的。”說罷,叮叮看著魔盒,大叫一聲,“魔盒,準備好了嗎?請閃亮登場吧?”一陣金光過後,魔盒幻化的老者出現在了他們麵前。
春冬季早晨活動或晨練,要等待太陽出來了才開始。古人的這種保健理念,非常具有科學性。
首先,現代氣象觀測學就證明,每天的日最低氣溫一般出現在淩晨5時左右,因而,冬季日出之前,天氣是非常寒冷的。此時外出鍛煉,易受“風邪”侵害,極易患傷風感冒,也易引發關節疼痛、胃痛等病症;身體的外露部位如手部、臉部(尤其是雙耳),也容易凍傷。最好等太陽出來半個小時後,晨寒就開始緩解。
其次,冬季晨練,人們普通喜歡在草坪、樹林、花草等綠色植物生長的地方進行,以為這些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利於人體吐故納新。但是,植物的葉綠素隻有在陽光的參與下才能進行光合作用,如果在日出之前鍛煉,陽光還沒照射到葉片上,植物一夜沒有進行光合作用,不但沒有新鮮氧氣,相反倒積存了大量二氧化碳,這顯然不利於身體健康。
第三,據專家研究,冬季後半夜經常會出現近地麵逆溫層,使得空氣汙染物在早晨6點前後最不易擴散,成為空氣汙染的高峰期,晨練的最好不要去湊“這個”熱鬧。而當太陽出來,地表溫度升高後,近地層汙染物便向高空擴散。
此外,運動前的準備也很重要,可先喝一杯白開水或牛奶、豆漿,最好吃點麵包、餅幹之類的東西;然後在室內走動走動,活動一下關節、肌肉,待太陽出來後,覺著有明顯暖意時,再外出晨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