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老子》一書的作者和成書年代,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爭議。比較流行的觀點是:《老子》一書是春秋末期大思想家老聃學說的實錄和發揮,其書奠基於春秋末年,而基本定型於戰國初年。此外,也有主張老子是戰國時代人者,甚至有成書於秦漢之際的說法。我們認為,第一種觀點相對來說比較接近於曆史的實際。
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末期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人,生活的時代略早於孔子。曾在周朝做過管理圖書的史官,後因不滿於當時動蕩變革的社會現實而悄然退隱,不知所終。
《老子》,又名《道德經》,是道家的主要經典著作之一。分上篇《道經》和下篇《德經》兩個部分,共八十一章,約五千字左右。從根本上說,《老子》是一部哲學著作,主要研究社會政治哲學和人生哲學,但也有相當篇幅的論兵內容。特別是該書多從考察曆史和戰爭的角度來揭示其哲學命題,故所論往往對軍事領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唐人王真在所著《道德經論兵要義述》中曾說,《老子》五千言“未嚐有一章不屬意於兵也”。
《老子》的軍事思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
一是“兵者凶器”的戰爭觀。早期道家通過對曆史上興亡更替的深刻考察,充分認識到戰爭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破壞,進而在一般的意義上對戰爭持反對態度,這在《老子》一書中得到充分的反映。《老子》主張“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與其清靜無為的政治立場是相一致的。
二是守柔貴雌、以柔克剛的戰略思想。《老子》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即任何事物都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麵:而在矛盾的統一體中,柔弱虛靜的一方總是占據著主導地位,製約著剛強動躁的一方,因而主張貴柔守雌,以退為進。這一“柔弱勝剛強”的剛柔論思想體係客觀上為弱小的新生的力量戰勝強大而腐朽之敵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在傳統戰略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