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是戰國顯學墨家學派的論文集,未必盡是墨子自著。
墨子,名翟,戰國時魯國人(或說宋國人),墨家學派創始人。
據孫詒讓考證,墨子生卒年在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他出身低微,“上無君子之子,下無耕農之難”,可能是一個接近手工業勞動者的讀書人。因而養成了注重節儉、勞身苦誌的作風,“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吃的是“藜藿之羹”,穿的是“短褐之衣”,足登“跋蹺”。他注重實踐,善於製作,相傳他的木工技術,與魯班齊名。在學術上,初受孔子影響,“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後逐漸成了孔子和儒家叛逆,創建了與儒家相對立的墨家學派。儒和墨兩派互相駁辯,在先秦首先揭開了百家爭鳴的序幕。人們常把孔墨、儒墨並提。墨子在戰國時代乃是流譽四方、最具影響力的大思想家之一。墨家以“為萬民興利除害”為自己使命,並為之孜孜奮鬥,遊說諸侯,謀求製止戰爭,安定社會,安定民生。墨子“平生足跡所及,則嚐北之齊,西使衛,又屢遊楚,前至郢,後客魯陽,複欲適越而未果。”(孫詒讓《墨子傳略》)“席不暖”,“衣不黔”,真有孟子所說的“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主”的精神。兩千多年來一直流傳著他止楚攻宋的傳說。正因如此,他的智慧、堅定和見義勇為博得了曆代人民尊敬。魯迅根據《公輸篇》寫成了著名小說《非攻》,再現了墨子的傳奇形象。
到了漢代,隨著儒學統治地位的確立,墨家學派漸趨式微。但體現墨家思想精華的《墨子》一書得以保存下來,並一直流傳至今。《墨子》的主要版本有:漢秘府藏竹簡原本七十一篇(今不存);漢魏間改寫古卷本(今不存);隋唐卷子本(今藏於日本宮內省);宋刊本;明正統十年刊道藏本(五十三篇,今藏於北京白雲觀);明唐堯臣刊本;清畢沅乾隆四十八年校刊本。《墨子》一書由曆代墨者薪盡火傳,一再加工整理或集體創作而成,時間跨度從戰國初至戰國末,即公元前五世紀至公元前三世紀,決不可能成於一人之手,也非成於一時。因而內容比較複雜。據專家考訂,其中《尚賢》、《尚同》、《非攻》、《兼愛》等二十四篇代表了墨子和前期墨家思想,《備城門》到《雜導》等八篇是墨家專論城守防禦的著述,《耕柱》等篇記錄了墨子及其弟子言行,《經上》、《經下》等六篇是墨家後學著作,《親士》等篇內容混糅,有待於進一步考證。
在墨家整個思想體係中,軍事思想占有重要位置。《墨子》軍事思想是處於弱者地位的自衛學說,其主要內容有二:一是非攻,反對攻伐掠奪的不義之戰;二是救守,支持防守誅討的正義之戰。
非攻:反對攻伐掠奪的不義之戰
墨子認為,當時進行的戰爭均屬掠奪性非正義戰爭,在《非攻》諸篇中,反複申訴非攻之大義,認為戰爭是凶事。他說,古者萬國,絕大多數在攻戰中消亡殆盡,隻有極少數國家幸存。這就好比醫生醫了上萬人,僅僅有幾人痊愈,這個醫生不配稱之為良醫一樣,戰爭同樣不是治病良方。曆史上好戰而亡的統治者不可勝數。這無異於給那些企圖通過攻戰來開疆拓土吞並天下的人以當頭棒喝。所以墨子主張,以德義服天下,以兼愛來消弭禍亂。在墨子眼裏,兼愛可以止攻,可以去亂。兼愛是非攻的倫理道德基礎,非攻是兼愛的必然結果。
墨子主張非攻,是特指反對當時的“大則攻小也,強則侮弱也,眾則賊寡也,詐則欺愚也,貴則傲賤也,富則驕貧也”的掠奪性戰爭。墨子以是否兼愛為準繩,把戰爭嚴格區分為“誅”(誅無道)和“攻”(攻無罪),即正義與非正義兩類。“兼愛天下之百姓”的戰爭,如禹攻三苗、商湯伐桀、武王伐紂,是上中(符合)天之利、中中鬼之利、下中人之利的,因而有天命指示,有鬼神的幫助,是正義戰爭。反之,大攻下,強淩弱,眾暴寡,“兼惡天下之百姓”的戰爭,是非正義的。
墨子還堅決無情地揭發當時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無盡的災難。①貽誤農時,破壞生產。農業生產以時生財。而大國興兵專挑春秋,耽誤了春種秋收,等於是斬斷了老百姓的衣食之源。②搶劫財富,不勞而獲。竊人桃李,搶人犬豕雞豚、牛馬,殺人越貨者,“謂之不義”,攻小國,“入其溝境,刈其莊稼,斬其樹木”,同樣是“不與其勞就其實,以非其所有而取”的不義行為。③殘害無辜,掠民為奴。墨子指出,大國君主命令軍隊攻小國,“民之格者,則逕殺之。不格者,則係操而歸。丈夫以為仆圉胥靡,婦人以為舂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