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墨子》(2 / 2)

救守:支持防守誅討的正義之戰

墨於“惟非攻,是以講求備禦之法”,從“非攻”出發,《墨子》論述了作為弱小國家如何積極防禦的問題。墨子深知,光講道理,大國君主是不會放棄戰爭的,因而主張“深謀備禦”,以積極防禦製止以大攻小的侵略戰爭。這些研究防禦作戰的論述,集中在《備城門》以下十一篇,形成了一個以城池防守為核心的防禦理論體係。概言之,包括三個方麵內容。

一是倡導積極準備,力爭做到有備無患。“備者,國之重也。食者,國之寶也;兵者,國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故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凶饑;庫無備兵,雖有義不能征無義;城廓不備全,不可以自守;必無備慮,不可以應卒。”隻有在戰前進行後勤、城防、軍備、外交、內政等物質和精神上諸方麵的充分準備,才能造成守城防禦戰鬥中的有利條件和主動地位,贏得防禦作戰勝利。

二是“守城者以亟傷敵為上”的積極防禦指導思想。墨子認為在守城防禦中,應守中有攻,積極殲敵。“延日持久以待救之至”,是下策。“亟傷敵”的具體措施是:利用地形、依托城池,正確布置兵力;以國都為中心,形成邊城、縣邑、國都的多層次縱深防禦,層層阻擊,消耗敵人;頑強堅守與適時出擊結合。

三是在防禦作戰具體戰法方麵,提出了一整套防禦作戰戰術原則。《備城門》等篇,墨子通過禽滑厘的詢問,對十二種攻城方法一一對以有效防禦。如高臨法、水攻法、穴攻法等,是當時頗為先進的攻城術,墨子對以刑具匠心的應對措施,並詳細解說守城器械的製作方法、使用技巧等。

墨子防禦理論在中國兵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後世有關防禦原則和戰術的記述,多祖述《墨子》,以至於一切牢固的防禦也被籠統稱為“墨守”。如果說範蠡是從戰略高度提出了樸素的積極防禦理論,墨子則更多從作戰角度探討防禦,形成了較完備的防禦作戰理論體係,而這一體係恰好與孫子以進攻為主的作戰理論形成互補關係,對傳統兵學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管子》

《管子》一書托名管仲所作。它大約是戰國及其後的一批零碎著作的總集。漢代劉向編訂時定為86篇,今存76篇。

管仲,春秋初期政治家,名夷吾,字仲。早年經商,公元前685年為齊卿,輔佐桓公,在經濟、政治方麵有很多革新,齊國因之富強,桓公成為春秋第一個霸主。

《管子》一書的軍事思想十分豐富,它全麵地反映了齊國法家學派對戰爭理論問題的理性認識。在戰爭觀、治軍理論、國防建設思想、作戰指導思想上,均有精辟的論述。

一是戰爭觀上強調戰爭的重要作用,肯定戰爭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認為戰爭直接決定著君主地位的尊卑,國家處境的安危,是實現君尊貴、國家安定的重要途徑。“君之所以卑尊,國之所以安危者,莫要於兵。”反對無條件的偃兵息武,指出兵不可廢置。同時,也主張“慎戰”,反對輕易發動戰爭。認為戰爭是本身充滿危險的事情,“兵事者,危事也。”二是在治軍上把軍隊建設與修明政治、發展經濟緊密結合起來,互相配合,共同促進。“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勝,戰勝者地廣。”把嚴明賞罰作為治軍的中心環節。“賞罰不信,五年而破。”“戰而必勝者,法度審也。”主張加強軍隊的教育和訓練。“器蓋天下,而士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定選士,勝。”重視軍隊的武器裝備,把完備而精良的武器裝備看作是取得戰爭勝利的重要保障,明確主張,“凡兵有大論,必先論其器。”強調要在武器裝備方麵勝過敵人,做到“器無敵”。重視對將帥的培養和使用,認為國家的安危往往取決於將相大臣,所以必須重視對人才的培養和羅致,“收天下之豪傑,有天下之駿雄。”三是作戰指導方麵主張把握時機,利用形勢,精於籌算,爭取主動。“為兵之數……存乎明於機數,而明於機數無敵。”所謂“明於機數”,就是指對戰機的把握和對情況的籌算。主張知彼知己,明察敵情,了解全局。“為兵之數……存乎遍知天下,而遍知天下無敵。”“遍知天下”,不單是指了解敵我雙方的情況,還包括對所有相關國家的態度、力量、可能采取的行動等情況的全麵了解。主張用兵行動詭秘,變化無方,靈活自如,因敵製勝。高度推崇“無方,勝之機。”“無方”即用兵打仗無固定的模式,“機”即關鍵之點。主張用兵避敵強點,乘隙蹈虛。“釋實而攻虛,釋堅而攻脆,釋難而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