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經七書》又稱《武學七書》,簡稱《七書》。它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理論叢書,收錄從先秦到唐宋間七部重要兵書,即《孫子》、《吳子》、《司馬法》、《李衛公問對》、《尉繚子》、《三略》、《六韜》。這七部兵書已分別介紹,這裏隻介紹作為叢書的《武經七書》的整體情況。
《武經七書》這部兵書叢書是封建社會根據興武備、建武學、選武舉的需要逐漸形成的。早在南北朝時《孫子》就被稱為“兵經”,宋初也曾出現過“七書”之稱,但《武經七書》作為一個整體正式頒定並被固定下來是在宋元豐年間。據《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元豐三年(1080)四月乙未(初二,公曆24日),宋神宗下詔校定《孫子》、《吳子》、《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並雕版刊行,號稱“七書”,《武經七書》即源於此。自此,《武經七書》被定為官書,頒之武學,並列學官,設置武經博士。《武經七書》是自宋代以來封建社會武舉試士的基本教材。能否諳熟《武經七書》,成為統治者選拔軍事人才的一條重要標準。
《武經七書》中七書的次序,是北宋國子司業朱服組織校定“七書”時確定的。他校定的順序是:《孫子》、《吳子》、《司馬法》、《李衛公問對》、《尉繚子》、《三略》、《六韜》。現存最早的朱服校定的《影宋抄本武經七書》就是按這個順序排列的。到了南宋,這個順序開始被打亂。宋孝宗時刊本“七書”的順序變成了《孫子》、《吳子》、《司馬法》、《六韜》、《尉繚子》、《三略》、《李衛公問對》。現存最早的宋刊本《武經七書》,即藏在日本靜嘉堂文庫的南宋孝宗、光宗年間的刊本,又把《六韜》提到了《孫子》之前,其排列順序是:《六韜》、《孫子》、《吳子》、《司馬法》、《李衛公問對》、《尉繚子》、《黃石公三略》。到了明代,劉寅著《武經直解》時,又恢複了朱服校定的次序,仍以“孫、吳”居首,《六韜》居尾。後來,雖又出現許多不同的排列次序,但是《孫子》、《吳子》居《武經七書》之首基本上再沒有改變,隻是後邊的幾部書互相移位罷了。
關於《武經七書》的注釋。“七書”頒定之《武經七書》書影前,各書已都有注釋,注釋最早、注家最多的首推《孫子》。但“七書”頒行時,隻有《孫子》錄有曹操注,其他六種書都未用注。而現在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宋刊本連曹注也去掉了,隻剩下了“七書”的原文。把《武經七書》作為一個整體統一注釋,始於宋代的施子美《七書講義》。此書既有自己的見解,又廣引史傳作論證,內容豐富,說服力較強。繼施子美之後,注解《武經七書》最突出的是明代劉寅。他所著《武經七書直解》,通俗易懂,言簡意賅,字解與意解相結合,間以史實相參證,是《武經七書》注解中的佳本。明清學者遊士,為應武闈答策之需,注解《武經七書》蔚然成風,出現許多“開宗”、“輯注”、“彙解”、“全解”之類的注釋書,如明黃獻臣的《武經開宗》、李清《武經七書集注》、陳元素《武經七書評注》、清朱墉《武經七書彙解》等。但這些注釋書都在劉寅“直解”以下,往往輯錄諸家舊說,以彙輯前人注解為主,間有自己的評注,少有創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