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百將傳》(1 / 2)

《百將傳》,宋刻殘本稱《張氏集注百將傳》,元、明刻本又稱《十七史百將傳》、《正百將傳》。張預撰。張預,字公立,北宋東光(今河北省東光縣)人,生平不詳,隻知他注過《孫子》(見《十一家注孫子》),非常推崇孫武。他用數年的工夫,按照《孫子》的思想,選編了《百將傳》。他在該書“進表”中說:“觀曆代史書,上下千餘載間將兵者,所以成,所以敗,莫不與武之書相符契”,“因擇古之所謂良將者,得百人,以其傳集成一書,分為十卷,以太公為首,而其次皆以年代,題曰:《百將傳》。”本書名將事跡雖采集自五代之前的史書,但並非原封不動地照錄原書傳記,而是按照一定的選材標準和編纂體例進行重新編輯。其選材標準和體例是:“凡史辭泛漫而不切於兵者,一刪去之;或非兵略可以資人之智慮者,間亦存焉。雖期便於觀閱,然亦全其始末。傳取數事,先以《孫子兵法》題其後,次以行事合之參校其得失。”張預這樣做的目的,是使“學者觀此不獨簡而易習,明而易曉,抑亦知孫子之書不為空言,而古之賢將所以成立功名者,豈無法哉”。

《百將傳》,張預“進表”和現存元、明刻本均著錄為十卷,但現存宋刻殘本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卻著錄為一百卷,可能是以人分卷的緣故。全書輯錄自周初太公迄五代劉詞共一百人,每卷十人。具體卷目如下:

卷一:周齊太公、吳孫武、越範蠡、齊孫臏、齊田穰苴、魏吳起、秦白起、秦王翦、燕樂毅、趙李牧。

卷二:趙趙奢、趙廉頗、齊田單、漢張良、漢韓信、漢周亞夫、漢李廣、漢衛青、漢霍去病、漢趙充國。

卷三:漢陳湯、漢馮奉世、漢鄧禹、漢寇恂、漢馮異、漢岑彭、漢賈複、漢吳漢、漢耿彝、漢耿恭。

卷四:漢王霸、漢臧宮、漢祭遵、漢馬援、漢班超、漢虞詡、漢皇甫規、漢張奐、漢段紀明、漢皇甫嵩。

卷五:漢朱雋、魏張遼、魏張邰、魏徐晃、魏李典、魏鄧艾、魏司馬懿、蜀諸葛亮、蜀關羽、蜀張飛。

卷六:吳周瑜、吳呂蒙、吳陸遜、吳陸抗、晉羊祜、晉杜預、晉王浚、晉馬隆、晉周訪、晉陶侃。

卷七:晉謝玄、燕慕容恪、秦王猛、宋檀道濟、宋王鎮惡、梁韋睿、梁王僧辨、陳吳明徹、魏崔浩、魏於謹。

卷八:齊斛律光、周宇文憲、周韋孝寬、隋楊素、隋長孫晟、隋韓擒(韓擒虎)、隋賀若弼、隋史萬歲、唐李孝恭、唐尉遲恭。

卷九:唐李靖、唐李責力、唐蘇定方、唐薛仁貴、唐裴行儉、唐唐休璟、唐張仁願、唐王、唐郭元振,唐李嗣業。

卷十:唐李光弼、唐郭子儀、唐李抱真、唐李晟、唐李恕、唐馬燧、唐渾堿唐王忠嗣、梁劉尋阝(五代)、周劉詞(五代)。

《百將傳》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輯評名將傳略的兵書。它記述人物,著重在用兵的謀略和戰法方麵。如孫臏“圍魏救趙”,減灶誘敵;田單誑稱神師下凡,夜擺“火牛陣”;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裏;韓信背水而戰,半渡而擊;耿逼巨裏而致費邑,攻西安而拔臨淄;耿恭以毒藥傅矢而謂漢家箭神;段紀明欲擊鮮卑而詐為召還;檀道濟“夜唱籌糧沙”,等等。每將傳記最後都有一段評語,先以“孫子曰”引一句《孫子》中的話,再講人物的一件用兵事例,以說明《孫子兵法》的實用性和名將用兵之法的繼承性。評語長短根據人物事跡而定,長至百餘字,短則十餘字,如司馬懿的評語一百七十字,而王猛的評語隻有十八個字。這些評語既詮釋了《孫子》的軍事論點,又評論了名將的用兵得失,也反映了編輯者的軍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