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長短經》(1 / 1)

作者趙蕤,字太寶,唐代梓州鹽亭(今四川鹽亭縣)人。生卒年不詳。

孫光憲《北夢瑣言》中說他博學韜鈐,善於治理世事,但卻矢誌歸隱。《四川總誌》上說唐玄宗幾次征召都不去,李白還曾親自去其住處請他。《全唐文》上記載他隱居在長平山安昌岩,有人說他因遭受讒言而死。

《長短經》一書成於唐開元四年(716)。關於卷數和篇數,趙蕤在傳世本自序中稱共63篇,合為10卷。《北夢瑣言》、《唐書·藝文誌》也都稱此書有10卷,明朝洪武丁巳年沈新民在跋中稱第十卷載陰謀家,今已不存,因此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是9卷本的《長短經》。沈跋中稱此書共64篇,與趙氏自序不合。我們檢查後,發現確為64篇,那麼這可能是趙序或傳寫的錯誤了。

《長短經》現存9卷64篇,各卷依次為《文上》、《文中》、《文下》、《霸圖》、《七雄略》、《三國權》、《權議》、《雜說》、《兵權》。其中各卷篇目如下:第一卷各篇依次為大體、任長、品目、知人、察相、論士、政體等。第二卷各篇依次為君德、臣行、德表、理亂等。第三卷各篇依次為反經、是非、適變、正論。第四卷隻有一篇“霸圖”。第五卷和第六卷分別為“七雄略”和“三國權”。第七卷各篇依次為懼誡、時宜。第八卷各篇依次為鈞情、詭信、忠疑、用無用、恩生怨、詭順、難必、運命、大私、敗功、勝智、卑政、善亡、詭俗、息辯、量過、勢運、傲禮、定名等。第九卷共有二十四篇,依次為出軍、練士、結營、道德、禁令、教戰、天對、地形、水火、五聞、將體、料敵、勢略、攻心、伐交、格形、蛇勢、先勝、圍師、變通、利害、奇正、掩發、還師。

《長短經》的版本,據記載,南宋時流傳有鏤刻本、健庵收藏圖書刻本及徐乾學本,現在我們能看到的有清朝的《讀畫齋叢書》本,中華書局據此出版了影印本。

《長短經》一書主要闡述如何稱王(霸)於天下,如何治理國家,如何靈活權變等策略。作者認為“當霸者之朝而行王者之化,則悼矣;當強國之世而行霸者之威,則乖矣。”因此應該善於時變,按不同條件施用不同政策。隻要能匡扶國政,不妨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而不應局限於一些舊的框框。所以作者在書中從長遠的觀點出發,為統治者提出了一係列經世濟民的方法和策略。

《長短經》也是一部重要的兵書。它繼承了我國優秀的軍事思想,並加以發揮闡明。其所述之戰略、戰術、智謀及戰爭客觀規律,對於現代軍事甚至其他行業都有很大的參考價值。《長短經》關於軍事方麵的論述比較全麵,內容比較豐富。作者認為,勝利的軍隊要了解士兵,按照其才能授給職務,各職所長。作者強調將帥要與士兵一起同甘共苦。作者還指出善戰者要善於任勢、造勢,充分認識並加以運用軍事力量。此外,他還闡發了“奇”和“正”的理論。此書成於封建時代,也不免存在迷信等糟粕,對後世的兵書也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這是應該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