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真,生卒年不詳,約活動於唐憲宗時期,唐代兵家。
王真少習儒業,後“久從戎府”,曾以朝議郎出任漢州刺史兼掌軍事。鑒於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戰亂不止的局勢,他企圖為唐王朝開一劑不用武攻而用文治消除戰亂的藥方。王真遂於元和四年(809)七月向憲宗上此述。明正統《道藏》、《宛委別藏》等有收錄。《道德經論兵要義述》,又稱《道德真經論兵要義述》、《道德經論兵要義》,是作者從軍事角度注釋《老子》的一部著作,基本上繼承和發展了《老子》中的軍事思想。
在對戰爭的態度方麵,王真繼承了《老子》的“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的思想。他反對因個人恩怨或爭奪別人的財物而隨意發動戰爭。他探討了戰爭的起源問題,認為戰爭之所以會發生,主要起源於人們的好惡之爭。對於老子的“柔弱勝剛強”,王真也有自己的解釋,他更多地強調要處於剛強的一方。
認為治國治軍要道、德、仁、義、禮兼而用之,統治者要謙柔角晦,對人民要“慈”,如此則天下莫能與之爭。王真還認為對戰爭要有準備,注重為止戰而備兵,反對麻痹輕敵;對戰爭的到來要有預見性,以“戢兵於未動之際,息戰於不爭之前”。在戰略上以不欲求欲,以不為求為,以迂求直,以損求益,以柔克剛,以無事取天下。認為非勝非難,持勝難;要持勝,君主就要有道,善於自為卑小,常示寡弱,而不可為強梁於天下。
王真也吸取了老子“以奇用兵”的思想,但他把“奇”和“道”聯係起來,提出“以道用兵”。他認為“道”就是“無為”,實際上否定了用兵的存在,這也正是其自身的矛盾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