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素書》(1 / 2)

《素書》又名《黃石公素書》。舊題黃石公撰,宋張商英注。此說源出張商英《黃石公素書·序》。張商英,字天覺,宋徽宗大觀年間(1107~1110)為尚書右仆射,曾學浮屠法,喜講禪理。勸徽宗節華侈,息土木,抑僥幸,徽宗頗憚之,遂蒙忠直之名。後被台臣上疏攻擊,出知河南府。卒諡文忠。他在序言中稱:“黃石公圯橋所受子房《素書》,世人多以《三略》為是,蓋傳之者誤也。晉亂,有盜發子房塚於枕中獲此書,凡一千三百六言。上有秘戒:‘不許傳於不神不聖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傳,亦受其殃。’嗚呼!其慎重如此。黃石公得子房而傳之,子房不得其傳而葬之,後五百餘年而盜獲之,自是《素書》始傳於世間。”張商英這段話說的神乎其神,然而說得愈神秘愈露出了他作偽的馬腳。對此明代以來,學者多有辯駁,如明都穆說它有“三偽”:“子房以三寸舌為帝者師,而卒之謝病辟穀;托從赤鬆子遊,君子稱其明哲保身,顧有死而葬以玉枕,其偽一也。自晉逮宋,曆年久遠,豈是書既傳,而薦紳君子不得而見,亦未聞一言及之,其偽二也。書有秘戒,乃近世術家欲神其術之俚言,而謂圮上老人為之,其偽三也。且書中之言,往往竊吾儒之緒論,而飾以權詐。蘇文忠謂圮上老人秦之隱者,而其言若是,烏足以授子房?其為張氏之偽明矣。”(《聽語紀談》)《四庫總目提要》引胡應鱗的話說:“其書中悲莫悲於精散,病莫病於無常,皆仙經佛典之絕淺近者。蓋商英嚐學浮屠法於從悅,喜講禪理,此數語皆近其所為,前後注文與本文亦多如出一手。以是核之,其即為商英所偽撰,明矣。”筆者以為《素書》從內容到文句,引用《黃石公三略》頗多,如“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等。實際上它是張商英取《黃石公三略》之本旨,以廣其說,又擷取儒道文辭,雜采仙經佛典俚語以及有生命力的民諺彙集而成的一部著作。雖為張商英所偽托,但“其言頗切理”,書中不乏有可資借鑒的思想內容。

《素書》一卷共六篇:原始章第一、正道章第二、求人之誌章第三、本德宗道章第四、遵義章第五、安禮章第六。全書圍繞“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展開論述,主張“潛居抱道,以待其時”,修德行仁,遵義尚禮。教育人們不要損節背理,要謙恭行善。在軍事方麵,重視設權定謀,指出:“設變從權,所以解結”,“長莫長於博謀”,“陰謀外泄者敗”,“患在不預定謀”。重視民心民意,認為“民怨傷國”,“民困國殘”。重視人才的選拔和正確使用。認為“安在得人,危在失士”,“得人者昌,失士者亡。國將霸者士先歸,邦將亡者賢先避。”在戰爭中,主張根據各種人才的特點進行戰鬥分工,揚長避短,人盡其能。“重可使守固,不可使臨陣;貪可使攻敵,不可使分陣;廉可使守主,不可使應機,五者各隨其才而用之。”

《素書》自宋以來翻刻者頗多,流傳很廣。從現存版本看有明刻、明抄本,以及日本慶長(明萬曆)刻本,但更多的是叢書本,比較重要的有子彙本、二十子本、先秦諸子合編本、且且庵初箋十六子本、影印元明善本叢書十種本、道藏本、四庫全書本等。據不完全統計,各種叢書本有二十餘種之多。《便宜十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