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素書》(2 / 2)

《便宜十六策》舊題諸葛亮撰,後人疑為偽托之作。

本書提出的作戰指導思想的主要有:

“用兵之道,先定其謀”。重視謀略是書中論及用兵作戰的一個重要特色。它指出:“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作為“人之司命,國之利器”的領兵將帥,在戰前必須周密地部署,做到“先定其計,然後乃行”。對於謀的內容,它說“審天地之道,察眾人之心,習兵革之器,明賞罰之理,觀敵眾之謀,視道路之險,別安危之處,占主客之情,知進退之宜,順機會之時,設守禦之備,強征伐之勢,揚士卒之能,圖成敗之計,慮生死之事。”隻有對上述各個方麵進行全麵的謀劃,才可以出軍任將。作戰中不僅要有謀略,而且要很高明,在戰略謀劃上勝敵一籌。

作者十分強調“氣勢”和“神速”,多次說明士氣和速度在戰鬥中的重要性。它說:“士無氣勢……雖有百萬之眾,而敵不懼”,又說:“計謀欲密,攻敵欲疾”。主張進攻時要快速,隻有快速才能造成一定的兵勢。所謂“獲若鷹擊,戰如河決,則兵未勞而敵自敗,此用兵之勢也。”作者指出,要以壓倒敵人的英勇氣勢,迅猛異常,敢衝敢打,一舉消滅敵人。

在用兵作戰上,強調“知”的作用,要求戰爭指導者要“善知敵之形勢,善知進退之道,善知國之虛實,善知天時人事,善知山川險阻”。這可算是對“知彼知己”的具體解釋。對於敵人各方麵的情況,敵我國力的強弱,將領指揮才能,兵士的戰鬥力,天象氣候的變化,地形的利用,進攻退守的時機,都要善於了解和掌握,據此去決定自己克敵製勝的戰爭行動。它不僅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而且要求把敵我雙方聯係起來進行考察,利用和發揮自己之長,去攻擊敵人之短,這才算真正的“知彼知己”,才能奪得戰爭的勝利。

《便宜十六策》首先提出了“國以軍為輔”,“輔強則國安,輔弱則國危”的問題,強調了軍隊在國家政權中的作用。因為戰爭是“匡救大亂之道”,“存國家社稷之計”,作為一個國家必須加強武備,即所謂“夫國三大務,莫先於戒備”,而武備之要便是通過治軍使軍隊具有較強的戰鬥力;並提出“以教令為先,誅罰為後”的原則,即注重教育,反對一味的懲罰。在提高部隊素質的訓練上,它繼承了《管子》的思想,提出了所謂的“五教”;同時又提出了“上為下教”的觀點,帶兵者必“先正其身”,才能教育好部隊。另外,它還強調治軍要嚴於法紀,賞罰分明。如果“賞罰不明,法令不信”,軍隊紀律不嚴,不聽從指揮,雖有百萬之師也是無濟於事的。《便宜十六策》既有對前人思想的繼承,又有自己的創新之處,對後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