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將傳》是一部可讀性較強的兵書。它將深奧的軍事理論寓於生動活潑的戰爭故事之中,加上畫龍點睛似的評語,讀者既可學到名將們的用兵藝術,又可加深對古代兵法理論的理解。因此,它的讀者麵較為廣泛,受到後世兵家將帥的重視。明慶遠府儒學訓導高諒陳演在為本書寫的後序中說:“此乃軍旅之龜鑒,而中興之急務也。”,“此足為治亂持危之筌蹄,而為將者不可不知。”為適應將帥學習的需要,之後又產生了續、評、增補《百將傳》的兵書。
首先續編《百將傳》的是何喬新。何喬新,字廷秀,明景泰(1450~1456)進士,曆任刑部侍部、刑部尚書等職,為人剛正,長於著述,著有《元史臆見》等多種著作。他在出鎮北陲,提督雁門等關兼巡撫山西都察院左副都禦史時,“自念累世儒家於行師禦眾、營壘戰陣之法,素未之講,大懼無以應變於倉瘁。乃取公立所編,正其訛,補其缺,治戎之暇,輒取而閱之,以考古人用兵勝負之跡,庶幾緩急不至於僨事”。但又感到張預《百將傳》有欠缺,意欲續編。便於明成化十八年(1482),“考五代及宋元史,又得王彥章以下四十人,芟其浮辭,摭其實事,以續公立所編,本傳有缺者,雜取它書以補之。於是上下數千年元戎大帥用兵之跡,可以一覽而得矣”。他采用張預《百將傳》的體例,每將傳之後也有一段以“孫子曰”開頭的評語,將續收的40名將帥傳記編成四卷本的《百將傳續編》。其卷目如下:
卷之一:梁王彥章、唐周德威、郭崇韜、宋曹彬、曹翰、王全斌、潘美、曹瑋、李繼隆、尹繼倫。
卷之二:狄青、種世衡、郭逵、王韶、種師道、宗澤、嶽飛、韓世忠、張俊、劉。
卷之三:吳玠、吳、李顯忠、楊存中、王德、王彥、劉子羽、魏勝、李寶、趙方。
卷之四:孟宗政、孟珙、杜、餘玠、趙範、趙葵、曹友聞、史天澤、伯顏、張弘範。
明萬曆年間出現趙光裕評本,全稱是《新刊官校批評正百將傳十卷》,著錄為東光張預公立集,東浙趙光裕克榮評。此本在原本上增加了眉批。之後,又出現《正續百將傳評林》,一稱《正續百將傳節評》,題宋東光張預集錄,明六安張澡節評。所謂節是指對於“傳中無關於大體者節而刪之”,所謂評是指張澡的評語,附在原評語之後,並另起一段,均以“平曰”開頭。張澡,字子新,號陽泉,明代六安人。襲職六安衛指揮,積功至參將,先後駐浙江十年,禦倭有戰功,授征蠻將軍印。曾鎮粵西,尋以南京都督致仕。他“文武並用,翩翩有古儒將風”。所以,他節評的《百將傳》,“節則簡,簡則不濫;評則核,核則不晦;俾後學一展卷間道善敗如別蒼索,不至於按圖索驥焉。其功倍於作者多矣,詎徒述焉已哉”。明天啟三年(1623)陳元素編出《名將傳》,所收名將逾百人。它雖然源於張預《百將傳》,但從內容到書名都有了很大變化,當是另一部獨立的兵書,將另文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