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如何通過競爭提高我國軍事科研生產體係的效率(一)(1 / 3)

美國軍事科研生產體係之所以有較高的效率,是因為它采取國內竟爭體製。俄國的軍事科研生產部門的水平較高,同樣是因為它采取竟爭體製。中國電訊現在的效率比較高是因為中國在電訊行業引進了竟爭體製。中國目前的軍事科研生產部門的效率總體上不如別國,原因也在於內部竟爭不夠。現在中國不管願意與否,參與軍備竟賽已不可避免。這種情況下中國軍事科研生產體係的效率就是生死悠關的問題。

解決中國軍事科研體係的效率問題象解決經濟體係的效率一樣,必須從體製改革入手,引入竟爭機製。竟爭有三個重要的作用:

一是激勵,竟爭既是壓力又是動力。平時人都比較懶,可到了要與別人比一下高低的時候,每個人的好勝心就會使他積極努力,何況這種竟爭的結果還直接關係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從體育競賽中就可以看出,一個人在竟爭中能極大的發揮他的潛力,創造出難以想象的優異成績。相反,對一個鐵飯碗,大鍋飯的科研單位的領導而言,反正經費等上麵撥,福利靠上麵發,任務向上麵要。升不升官由上麵定。所以,對他來講最重要的是走好上層路線,拉關係,找人,搞好上層感情投資。至於工作作得好不好,反而不重要,隻要你那個年終工作彙報搞得好,表麵上看得過去就可以了。對下麵,因為沒有做好工作的必要,也沒有必要去調動人的積極性,整個單位就死氣沉沉,大批的人整天無所是事。

如果是竟爭體製就不同了,比如上級對他說,現在有一個項目,幾個單位都可以搞,錢是大大的有,但要竟爭。一家搞一個樣機,誰搞得好錢就是誰的,就吃肉喝湯。搞得不好的什麼也沒有,隻能喝西北風,最多給點救濟,讓你死不了也活不好。竟爭成功的單位就發展,領導就升官,職工就多發獎金。至於竟爭失敗的,一兩次失敗的還可以再給你個機會,三,四次竟爭失敗的單位領導,不用上級來趕,自己就收拾收拾走人,就地免職,讓有能力的來搞。在這樣的壓力和動力下,誰敢馬馬呼呼?要竟爭成功,這些單位的領導必須要象三中全會一樣,來一個工作重點轉移。從走上層路線轉移到苦練內功。他必須要調動職工的積極性,選拔能幹的人才,改革內部的人事分配製度等,因為成敗不但在於工作做得好不好,還在於能不能做得比別人好。這樣一來死氣沉沉的單位就變成生氣勃勃了。

二是客觀公正的標準。在缺少竟爭的情況下,因為缺少一個合理標準,很難知道誰好誰壞,結果是一些單位在用人和分配方麵隻能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標準,比方說文憑標準,職稱標準,甚至感情標準。在很多這樣的單位裏,因為上崗,提職,分配都與文憑和職稱掛鉤。很多人就沒心思搞工作,忙著搞文憑搞職稱。初中的要讀高中,高中的要讀大專,大專的要搞本科,本科的要搞碩士,碩士的要博士。職稱嘛初級的搞完了搞中級,中級的搞完了搞高級,高級的搞完了也差不多退休了。其實搞文憑容易,搞職稱也不難,就是要花錢。

第三是擇優中國現在總是覺得缺乏人才。朱總理去加拿大訪問時,對當地工商業說,亂世出英雄。所以,隻要解決了竟爭問題,中國軍事經濟部門現存的種種問題如,人才使用,差別報酬,職稱崇拜,官位迷信,人事路線,吹牛經濟等就會一掃而光。務實精神會再此成為中國軍事經濟部門的主流,優秀人才會脫穎而出。現在中國要在軍備竟賽中戰勝美國,必須要用美國的竟爭方法同美國竟爭,提高中國軍事經濟部門的效率,這樣中國人多的優勢才能起作用。一句話,要參加國際大賽,先要搞好國內聯賽。以下是網友“中方”的建議。在下認為如果中國真的這樣作了,其對中國軍事經濟的意義不下於,1979年包產到戶對於中國農業的意義,1980年開始的市場經濟改革對中國民用經濟的意義。

前清時期的軍事手工業生產

1.軍事手工業基礎

清較元明,社會經濟有進一步發展,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水平有所提高。清軍入關前,滿族統治者十分重視與軍事相關的手工業生產,紡織、冶鑄、造船能力均有較大提高。如掌握了較為先進的冶鐵和鑄造技術,出現了專業的分工和具有專門的技術匠人,“銀、鐵、革、木皆有其工”,建立了軍事生產基地。在都城赫圖阿拉,“北門外則鐵匠居之,專冶鎧甲,南門外則弓人、箭人居之,專造弧矢”。清王朝建立之後,相繼采取一些措施恢複明末衰敗的經濟,農業和手工業逐漸恢複和發展起來。采礦業,在雲南,自從康熙二十一年雲貴總督蔡毓榮請允商民自行開采以後,礦廠逐漸興旺,史稱:當年蔡毓榮定雲南諸礦廠征課額,“為額課之始然為數尚少,僅及令(指康熙四十五年)二十分之一也,至是而後,年增月加,蓋又倍矣”。廣東、廣西、四川、湖南、貴州等省的礦業也很發達。康熙四十四年,商民何錫奉部文在廣東海陽縣仲坑山開礦,聚眾至十餘萬。四川一宛水地方開礦,也聚眾一萬餘人。礦業生產出現了生氣勃勃的局麵。

由於清政府放鬆對礦業的統治,雍正、乾隆時期,礦冶業進一步發展。據不完全的統計,全國金銀鋼鐵鉛等各礦的開采,康熙五十九年共七十處。雍正十三年便增至一百六十一處,乾隆四十八年更增至三百一十三處,其中銅礦七十處,鐵礦百餘處,在半數之上,可見銅鐵礦在礦冶業中占有重要地位。明代時,廣東是鐵冶最發達的省份之一。鐵礦區基本上集中在潮州府。到清雍、乾以後,則向潮州府以外各府州縣擴散,新的鐵礦區不斷湧現,如肇慶府的新興、東興和嘉應州等數處,當時,開采礦石和冶煉鋼鐵是結合在一起的。廣東出產的生鐵,惟羅定大塘基爐鐵最良,悉是鍇鐵,光潤而柔“,是製造兵器的好材料。該地冶鐵規模比明代最大的遵化冶鐵廠還要大,且使用機械力來操作,冶煉生鐵的技術有了一定提高。史稱,冶煉生鐵的大爐,狀如瓶子,底厚三丈五尺,高約一丈八尺,身厚二尺有奇,有二扇門式的鼓風設備。”下鐵時,與堅炭相雜,率以機車從山上飛擲以入爐“。與采礦業密切相關的冶鑄業,在佛山非常發達。乾隆時,全鎮已有”炒鐵之爐數十,鑄鐵之爐百餘,晝夜烹煉,火光燭天。清前期冶鑄業的發展,為軍事手工業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2.軍事手工業管理

清軍入關前,後金政權已十分重視發展軍事手工業,建立了相應的軍事生產管理機構。天聰五年(公元1631年),建立了包括工部在內的六部,由工部下轄的虞衡清吏司職掌兵器製造,虞衡清吏司下設硝黃庫、炮子庫、槍子庫、分掌槍炮彈藥的製造和貯存事宜。

清建國後,順治初年設立了管理兵器製造的機構“鞍樓”。順治十一年,改為兵仗局。十八年又改為“武備院”。武備院下設禦槍處及內火藥庫,分別收藏禦用槍炮及火藥。當時,軍事生產大抵沿襲明代後期的各種製度。兵器生產由中央和地方分別實施。火藥製造由工部所設濯靈廠統管,並命大臣監督製造。凡八旗所用火器,都由兵部定式,交工部安排製造。前線所需的火器,可由各省督撫奏報,經批準後,可自行製造。

康熙朝對兵器管理和製造製度作了一些調整,規定兵器的製造,包括兵丁隨身所用兵器以及火炮、艦船的製新修舊等,由工部和兵部分別職掌,工部負責兵器的製造核銷,兵部負責兵器的經發核查,即所謂“造作軍器,職隸工部,而給發則兵部掌之”。

當時的兵器生產,有冷兵器和火器兩大類,清政府對冷兵器的生產管理權適度下放,無論自備和官備部分,大多由各地方省府州組織生產。然而對火器的管理特嚴,一般由中央政權所屬係統管理製造,並嚴令各地督撫,如若生產製造,必須報清兵部、工部批準後,才能就地設丁製造。凡大型和精良的槍炮,外地一律不得擅造。就是各省多餘和退役的廢舊火炮,都要按規定解送京師,或整修改裝再用,或溶鑄新炮。

為了加強對火器生產的壟斷和有力控製,中央政權實行集中管理。根據當時的需要,朝廷在北京設立了三個製造槍炮的廠局,一個設於紫禁城的養心殿,所造槍炮稱為“禦製”,專供京師守備和滿人八旗所用;一個設於景山,其槍炮稱為“廠製”,質量稍次;一個設於匠營,其產品稱為“局製”,主要供漢軍之用。養心殿造辦處是當時朝廷的主要造炮場所,比較重要的火炮,都由皇帝親指派官員督造。後兩個廠局歸工部管轄,每年的造炮數量視需要而定。槍炮製成後,要由皇帝欽命官員進行驗收,合格後才能入庫收藏和分發軍隊。